【桃園縣 龍潭鄉 桃園大圳組曲之四:桃園大圳三坑流量站 一號水橋、二號隧道、與二號水橋古圳巡禮】

 


去年踏勘桃園大圳水尾工作站缺子分站之後,雖然依著桃園大圳的明渠部分找到四號和五號隧道口,但是尚未探訪「三坑流量站」,心有未甘,回來之後,立即上網尋找資料,怎知網路上資料甚少,各家說法莫衷一是。於是帶著「Google」的地圖,再獨自前往三坑子一帶,一窺究竟。

 

依據桃園縣志的史料記載,三坑子地區因大嵙崁溪 (今大漢溪) 水運的便捷,逐漸形成農產,商品及生活必需品集散地之聚落,因此聚落形態由農業散村逐漸轉變為商業街屋。這時期的房舍型式出現了大量的街屋以利發展商業,商肆至此己頗具規模,漸成今日所見之貌。原來舊的永福宮於民前168年(乾隆九年)興建,後來因為在人口漸多,原有規模不敷使用的情況下,遷移至今日的位置,時為民前53年(清咸豐九年)。然而後來大嵙崁溪 (今大漢溪) 河床淤積日漸嚴重,水運因而沒落,陸運開始取而代之,官方勢力警察局乃開始出現,位於今之永福宮戲台附近。

 

大正十三年 (西元 1924 年) 因桃園大圳開工,遂於三坑子附近修建輕便鐵道以利運送工料。由於大圳由石門取水經大平,三坑等地通往桃園,且因全線皆以人工開鑿,所以施工初期三坑子一帶引入大批工作人員於地方,並於三坑村設立磚場,遂成為人口匯集商業興盛之地。當時有名日楊涼者,在附近的河床地上種植甘蔗,欲運至台地上(今十一份處)的榨糖廠加工,於是運用關係,請託日人築一條通往台地的道路 (今石園路) ,路修好之後逐漸帶動地方繁榮。但是當石門至大溪段的隧道及暗渠工程完成之後,人口便大量外流,使得原本盛極一時聚落突然沈寂,而沿街店面也因商機不再而未即改建。直到最近,隨著復古老街風潮的興起,保留老街原貌的三坑子,如今已成為假日遊客休閒的熱門景點。

 

由以上資料得知,三坑子地區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石門大圳與三坑鐵馬道之外,應該還有桃園大圳的一部份,至少在找大溪及龍潭的大圳資料時,知道是有「三坑流量站」這個地方在測量大圳的水文。從三坑子的石園路沿著大漢溪左岸,到大溪的桃園大圳的水路,可俯瞰三坑子社區及大溪的河階地形。我們從三坑子的永福宮戲台附近開始往大漢溪的方向找,又從大漢溪回頭沿路打聽,才找到通往古圳二號水橋這條路的入口。

 

古圳二號水橋的入口在三坑子往自然生態公園的路上,小路口有一個極為吸引人的指示牌『探索路線』,下方標示『410m』至鐵柵門處折返,想來距離應是四百一十公尺遠。小路旁野花流水,遠遠的白鷺鷥在飛,二月裡休耕的田野,紫花霍香薊嬌媚綻放,附近三坑子段有老農荷鋤,初春時節,滿目青翠,一幅田園景象。驅車直通至底,路上剛剛鋪上瀝青,路底有一鐵門,旁有小縫可容一人側身而過。把車停妥後,繞過鐵門,柏油路轉為石子路,兩側綠蔭蔽天,涼風陣陣,十分舒暢。愈走愈深入,周遭更靜謐,三兩斑蚊飛來惱人,大概此處少有人跡,斑蚊難免急欲飽食一頓。不多久就到了桃園大圳二號水橋,圳旁立牌標示為「三坑流量站」。

 

「三坑流量站」一旁為桃園大圳第二號隧道口的出水渠,雖蓋有鐵欄杆,仍無法完全避免人員跌落。水圳此段為磚造水泥護岸,水量充沛,水質清澈,圳道筆直優美。我們從圳旁向前後探視,大圳由石門水庫取水口於此穿山而出,隧道渠洞口寬約近三公尺,水湍甚急,過二號水橋後,白波湧現,再次鑽入第三號隧道口的入水渠,向大溪鎮頂埔供養碑方向奔流而去。桃園大圳於大正五年(西元1916年)興工,十一年導水路完工,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通水,滋潤桃園台地二萬公頃農地。水橋兩側的溪谷很漂亮,過橋之後第三號隧道口因有林木遮蔭,大致不會太熱,因展望不佳,我們沒在隧道口停留太久。回頭循原路折返,石子路有時陡上,有時平緩,於是走回鐵門入口處。此應為最容易到達古圳二號水橋的路線,推想也是當初隧道修築時所闢建的道路。

 

折回小路的入口, Joy and Tom 決定繼續探訪桃園大圳第二號隧道的入水渠口與第一號水橋 (渡槽)。小路的入口處不大的景點招牌, 寫著往『自然生態公園』,騎車一路滑下去,看到了一座立著「禁止戲水、禁止釣魚」牌子的自然生態公園,湖上還蓋了小橋和幾座涼亭。看了說明之後,才知道這座公園是用自然工法建造的。公園的對面是防波堤,防坡堤的另一邊就是大漢溪。自行車道繞著自然生態公園,到達一處陡坡處,左手邊就是打鐵坑溪 (清水坑溪)。循溪畔的小路直走至路底,即為桃園大圳第二號隧道的入水渠口與第一號水橋 (渡槽)。

 

桃園大圳肇建於大正五年 (西元一九一六年〕,在大漢溪 (原名大嵙崁溪) 上游石門峽 (今石門水庫大壩左岸地方),設取水口引取河水。此處位於雪山山脈的北段,因桃園境內丘陵多,因此建了五個渡槽〈連接渠道與渠道之間的大水管〉將水引至需要灌溉的地方。此處即為第一號水橋,連接第一號隧道與第二號隧道。水橋建立目的在於輸送桃園大圳的水,因為大圳的下方有條溪流,水橋的內部是空心的,讓水利用水橋騰空而過,橫跨清水坑溪形成特殊的景觀。大圳導水路再開鑿許多隧道穿山而過,共有一號、二號、三號、A號、新號、B號、C號、四號隧道等八段隧道,並且架設多處水橋,導水至八德大湳出口。大圳復經二十五公里長之幹線水路,沿途並分出十四條支線長度達一百四十公里,以輸水進入分布在灌區內的二百四十一口貯水池,用以灌溉二萬二仟餘公頃原本高亢缺水的桃園台地。

 

回頭到達陡坡處,偶爾還會穿越奇怪的小路,就像是從住家下方穿過,然後陡坡轉個彎,接著竟是更陡的坡,雙腳突然一個沒力就再也騎不上去了,此時只好跨下車改用牽行的方式。牽上坡頂後喘個氣,還好,有上坡總會有下坡,隨即是輕鬆且涼爽的滑行,彌補了拼命踩踏的疲累感。Joy and Tom 就從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往回騎,經過三坑子製造桃園大圳用磚的磚場廢墟。磚場由於土地不適合耕種,廢棄後竟然也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模樣。接著經過一個小土地公廟 (伯公廟與大樟樹),返回三坑老街。

 

 

 

《我要怎麼去》

 

◎自行開車:
國道一號及國道二號轉入國道三號,於國道三號大溪交流道下,下交流道經往大溪聯絡道,右轉員林路一段 (省道三號),左轉石園路 (縣道 113 號) 往石門水庫的方向,至泉橋中學左轉省道三乙線,續行約二公里,於三坑抽水站前轉永福路進入三坑子(叉路口處可見三坑子釣魚池招牌),往自然生態公園的路上,沿指示牌『探索路線』左轉,驅車直通至底。
◎大眾運輸:
桃園:搭乘桃園客運或搭乘新竹客運「桃園→石門水庫」班次,於「三坑」站下車。由永福路進入三坑子,往自然生態公園的路上,沿指示牌『探索路線』左轉,步行直走至底。
中壢:搭乘桃園客運或搭乘新竹客運「桃園→石門水庫」班次,於「三坑」站下車。由永福路進入三坑子,往自然生態公園的路上,沿指示牌『探索路線』左轉,步行直走至底。

 

◎住址:桃園縣龍潭鄉龍潭鄉三坑村4鄰52號。
◎官方網站:http://www.tia.org.tw/
◎參考資料:http://www.m1.com.tw/RealTime_Water.aspx
◎參考地圖:桃園大圳一號水橋與二號隧道入口 http://wikimapia.org/8766002/
◎參考地圖:桃園大圳二號隧道出口與二號水橋 http://wikimapia.org/87661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