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福興鄉  福興穀倉】

 


彰化地區平原遼闊,明末清初,漢民族陸續移民至台灣西岸,墾地拓荒,彰化平原得利於濁水溪等河川沖積扇平原的滋潤,土壤肥沃,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前來。先民為了水利灌溉,從康熙年間在彰化南部興建「八堡圳」,在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興建完成,接引濁水溪水灌溉,渠道長達  230 華里,造就彰化平原富庶的基礎。彰化縣福興穀倉為本省中部最大的日式穀倉,也是台灣少數擁有日式穀倉的地方,直到今日,還完整地保存昔日穀倉的建築與設備。台灣盛產稻米,為了儲存米糧,清代以來民間盛行的小型穀倉俗稱「古亭畚」,又稱「古燈棚」。日本據台後,為了稻穀增產,設計精巧實用的穀倉保存,且設置碾米機房,成為儲穀與碾米的一貫化的設施。觀察福興穀倉,不但具有其時代意義,其特殊的建築結構,更是巧思的結晶。

 

福興穀倉原為儲米之場所,匯集各區之米糧,是富饒的象徵。福興鄉農會從日據時代就是個農業大鄉,才能建立佔地近千坪的大穀倉。「福興穀倉」最珍貴之處是它的屋頂上,設置有「老虎窗」,可供通風和採光之用,此一特殊的房屋結構,在建築上相當有值得欣賞之處。另外,穀倉在建造時,以六、七十年前農村建築的承造法,採用粗糠渣、草片與黏土攪伴而成,可以說相當具有保存和觀賞價值而成為福興鄉及鹿港地區重要的地景標誌。碾米廠位於「福興穀倉」旁,是彰化縣歷史建築之一,自昭和十年 (1935年) 年穀倉完工後,福興鄉農會設立碾米廠兼營碾米業務

 

福興穀倉興建時正值稻作產量增加,穀倉業務需求殷切之際,後因社會產經變遷而逐漸沒落、閒置。民國九十二年政府斥資整建,預計成為經濟部規劃之「產業交流中心」,建築師邱文傑並以本案獲得「台灣建築獎」之榮譽。民國九十三年福興穀倉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風光開幕之後,隨即再次閒置。彰化縣文化局接手管理後,企圖以當代藝術的創意思維提供福興穀倉未來發展的可能想像,並以「活化空間」為課題於「老虎窗穀倉」的 13 間小倉室中策劃空間展覽。

 

福興穀倉曾經是當地居民生活與記憶中最鮮活親近的空間,曾幾何時竟然需要「活化」來延續其生命力,然而活化的意義,不僅只是參觀人頭數的問題,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將這個七十餘年來與土地、與人共同生息的空間,以新的角色意義為居民所認同接受,讓它有可能在居民的生活裡再次生根、再次鮮活。福興穀倉所處的鹿港、福興地區是台灣著名的歷史古城,自有其精采的文化深度與個性,當地人更對其歷史、文風、手藝、物產有著極高的自信與自尊,如此的人文條件,架構起其性格獨具的社區樣貌,也成為策展的有利切入點。然而諸多盛名一方面形塑了外界對地方的認識,另一方面卻也刻板化了地方的形象。

 

地方歷史久了,形象特色固定了,一切都變的太理所當然,原本滿載在來稻穀的倉容裡,福興穀倉的老虎窗穀倉裡設置展覽,透過共同構築展覽的過程,除了自然將民眾的足跡拉近穀倉,同時也將老社區的記憶、美學、個性、情感融入作品中,以藝術的語言陳述社區的故事。穀倉經由社區民眾的親手創造而顯現其新意義,卸下產業重擔的穀倉,以文化功能重新取得當代身分定位與認同。以當代藝術的自我認同與反省思辨,透過多元對話與藝術創造重新滿載這個倉容,超越這個倉容。從穀倉的長廊延伸,以穀倉為核心,成功伸出試探的觸角,至此,福興穀倉卻已逐漸在民眾生活中再次出現,並慢慢轉型為新的意義,為「活化」鋪陳了基礎。

 

以「活化空間」的角度,福興穀倉的啟用並非出自完整配套,保持了還算完整的傳統儲米場所,包括了老虎窗、黏土塑造成的牆壁等許多老式建築及設備,在彰化縣府爭取下,在此成立了「彰化縣地方產業交流中心」,整合了彰化縣地區產業交流、文化體驗、技藝傳習的多功能場所。參觀了福興穀倉讓人有種懷舊的感覺,雖然有些空間還沒正式對外開放,但是能將這塊空間充分運用與發揮,還是讓人值得喝采。

 

《我要怎麼去》

 

開車路線:國道一號:由彰化交流道下,往鹿港方向循 142 縣道 (彰鹿路) 直行,過福興鄉公所 (在左側) 後遇燦坤 3C 館,右轉 20 公尺再左轉復興路即達。

 

◎住址:彰化縣福興鄉橋頭村復興路27號。

 

◎官方網站:http://www.fu-xing.com.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福興穀倉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18849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