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 五結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National Center of Traditional Arts)】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座落於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新水段,地處冬山河下游的風景區內,緊臨台二線濱海公路,隔著冬山河與親水公園相望,面積共約二十四公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是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三月成立籌備,傾力推動傳統藝術的維護與研究及推展保存、傳習、展演及推廣等工作,為帶動民間藝術的再生、發展與創新,傳統藝術的保存維繫、關心與重視,永續保存民間生活藝術之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配置有:傳統戲曲展演區、傳統工推廣區、景觀體驗區、傳統藝術傳習區、出入口及停車場區、行政宿舍區,參訪這精心設計的傳統藝術大觀園。

 

Joy and Tom 來此,才發現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比印象中來的寬闊,除了觀光客較常逛的民藝街坊外,還包括了福泰冬山厝、圖書館、曲藝館、展示館、工藝傳習所、黃舉人宅,共佔地 24 公頃,可說是相當大的博物館園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早在 1990 年間,當時擔任宜蘭縣長的游錫堃就已開始籌設「東北民俗技藝園計劃」,並於 1996 年間正式提昇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幾過漫長的籌備,終於在 2003 年 10 月正式開幕。在隔年 7 月,委外交由統一超商與蘭陽文教基金會合資成立的「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在統一超商的行銷規劃之下,才有了今天這個面貌。

 

當文明不斷前進,科技資訊與世界同步之時,台灣的文化定位又在何處?台灣就猶如一個品牌,當我們想進入市場,必須尋找出國家的文化特色、定位及差異性,台灣這個小島不過區區四百年的歷史,要與歐洲相提並論,似乎是小巫見大巫,雖沒有壯觀的哥德教堂、希臘石雕、世界名畫,但台灣也存在著自己的風格與藝術。台灣工藝的產生,於生活之所需,從生活中可取得材料而衍生之生活物品,加以美化而成。所以工藝所屬範圍廣泛,從竹編、金屬、珊瑚、貝殼、染織、木材、漆器、玻璃、陶土都屬於台灣常見的工藝範疇。只是這些藝品,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逐漸消失。在著重速度的時代,這種耗工、耗時的物品,逐漸被淘汰掉。技藝逐漸被機器取代,沒有人願意學習各項傳統技藝,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傳統工藝已成為一種回憶。

 

台灣的文創產業難以發光,原因在於藝術與商業之間有著太大的隔閡,我們若要學習歐洲或是韓國,必須先認清何謂「文創」,而又如何栽培更多能夠了解藝術價值,卻又懂得行銷的人材。Joy and Tom 覺得統一企業尚可堪稱願意投入文創的企業之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結合傳統工藝與通路販售這部分算還不錯,雖然這仍歸屬公家所管,但在整個營業層面,收支應差異不大,不至於經營不善,而去影響到整體的品質。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建構參考許多其它國外的地方建設,民藝街坊則是參考許多台灣老街的特色匯集而成,融合了各個地方特色而建造出富有「台灣味」的街道。其中招商也注重工藝特色與品質,其中包含木雕、藍染、手工皂、毛筆與布袋戲等等,都屬於台灣早期隨處可見的販售物品。許多觀光客都很喜歡逛逛這裡,年輕人可以了解過去社會生活型態,也能觀摩到這些工藝家當場製作物品的模樣;對於老年人則是可以回味當年。這裡也不乏許多日、美觀光客,除了了解台灣工藝,也促進消費。

 

在園區內有一座公家建造的寺廟,就是「文昌祠」。參考台灣傳統寺廟特色所建造出來的文昌祠,正殿面寬三間,屋頂為硬山單簷燕尾脊。採三通五瓜的抬樑式屋架,前步口設彎桷捲棚廊,通樑上置獅座及麒麟座,後壁設精美的神龕,為祠廟典型配置。在裝飾上則用交趾陶做出許多民間故事,石雕與木雕精細,雕刻主題多以龍、虎、麒麟、鳳凰、花鳥、書卷、植物等具有吉祥意涵之題材為主。文昌祠的前方則有供表演用的戲台,戲台屋頂採單簷歇山頂,基座為青斗石材,基座上四周置美人靠並立八跟木柱,四個角落共出十二個八角花籃,每邊皆有美麗的流蘇。

 

話說歌仔戲的誕生地就在宜蘭,這和移民的結構有關。宜蘭有百分之九十三是漳州人,且由於宜蘭三面環山的地形,與世隔絕,所以能保有標準的漳州腔。在宜蘭的歌仔加上車鼓的身段動作,就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歌仔戲。歌仔戲早期流行的原因是「謝神」,所以一般的廟口都搭有戲台。Joy and Tom 哪懂得台上唱的是什麼,心底想的確是那一串串剔透鮮紅的糖葫蘆,以及甜甜的棉花糖。Joy and Tom 跑到後台看著演員化妝更衣,總把這些演員當成明星一般崇拜。台前是大人看戲的地方,後台可是小孩的天堂。在廟的旁邊有個小小的製香室,賣的都是手工製作的香,裡頭還有師傅在示範製香的過程。真的,傳統工藝有存在的必要意義,看著師傅流著汗水,反覆熟練的步驟,室內瀰漫的香粉,緊緊貼著汗水流過的肌膚。才感受到每一件物品,都是許多人默默辛苦而來。

 

Joy and Tom 走到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令外一頭的福泰冬山厝,外觀融合傳統房舍與宜蘭厝建築的優點,抬高的基座、交疊的梯階、木製的隔窗,自然樸實的驚喜,讓Joy and Tom 回憶起台灣早期建築之美。而內部窗明几淨,蓬柔軟適的床組,搭配窗外滿眼綠意,則提供最佳的舒眠環境。外觀宛如台灣 50 年代古厝群,內部卻擁有雅致的裝飾,所有客房都採落地窗,開窗映入滿眼綠意,清風徐來,就是一整個悠閒。園區放眼望去,層層交錯的房舍,映著綠意盎然的庭園山水,綠頭鴨在池裡悠游,陽光從走道木架投射下來;每間客戶的木製房門,都漆上亮眼的藍與紅,原以為外觀是閩南式建築,沒想到推開木門,映入眼中又是日式的懷舊風格。簡單的說,福泰冬山厝應該是台灣傳統的民居風格!台灣民居的風格就是混合式,福泰冬山厝有台灣三合院閩式建築,和風的流暢感,兼具江南園林風格。打開落地窗,還有「子母門」的木門,即使屋外陽光普照,屋內卻很清涼;來這裡住的遊客充份享受屋外的綠意,台灣人的生活智慧在冬山厝完整的呈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四處充滿著驚奇,無論吃喝或遊玩,都能藉此深入了解台灣工藝文化的歷史。台灣工藝文化能以此為基地,讓傳統藝術好好的留在生活當中,推動傳統藝術的維護與研究及推展保存、傳習、展演及推廣等工作,為帶動民間藝術的再生、發展與創新,傳統藝術的保存維繫、關心與重視,永續保存民間生活藝術之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容相當豐富,不僅讓宜蘭人驕傲,更是讓台灣人瞭解到台灣的歷史發展以及相關文獻,體會古早先民們開拓台灣的蓽路藍縷,在旅遊的輕鬆時刻,也能學習到很多的知識,一舉數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地址: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五濱路2段201號。
電話:03-9507711 / 0800-868676。
平日開放時間:每日 9:00 至 18:00。
平日售票時間:每日 9:00 至 17:00。
園區票價:一般遊客 150/次、團體優待票 120/次、優待票 100/次、敬老票 75/次。
預約導覽:專線 03-9507711 線上預約導覽報名 ( 請於 7 日前預約 )。

 

《我要怎麼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一、自行開車--從台北方向前來:
(一)由國道五號高速公路,於羅東(五結)交流道下左轉196線道(五結路),經五結市區直走至北部濱海公路(台2省道),右轉接加禮遠橋後即可抵達。
(二)由台二線濱海公路158公里處,經噶瑪蘭橋-加禮遠橋後,行駛約100公尺處即可看見進入園區的入口。
(三)由北宜公路,羅東市區向東走台七丙道路,經過冬山河親水公園與利澤簡橋後左轉接北部濱海公路(台2省道),約十五分鐘車程即可抵達。

 

二、自行開車--從花蓮方向前來:
(一)由國道五號高速公路,於羅東(五結)交流道下右轉196線道(五結路),經五結市區直走至北部濱海公路(台2省道),右轉接加禮遠橋後即可抵達。
(二)蘇花公路右轉入台9省道,左轉往台北方向接 (台2省道)濱海公路158公里處,即可直接進入園區。

 

三、火車:
至羅東站(03-9542117 )下車,再搭乘計程車,約十五分鐘可達;或於羅東火車站搭乘國光客運(03-9542054 ),至大眾廟下車,步行約十分鐘。
 
四、客運:
至羅東火車站搭乘國光客運(03-9542054 ),羅東 - (經清水) – 南方澳,至加禮遠橋下車,步行約十分鐘。
客運時刻查詢:
(一)羅東開:05:50、06:50、07:50、9:00、10:20、11:00、12:30、13:40、15:20、17:30。
(二)南方澳開:06:55、07:55、08:55、10:05、11:25、12:05、13:35、14:45、16:25、18:35。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ncfta.gov.tw/
參考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49752/

 


 


 


 


 


 


 


 


 


 


 


 


 


 


 


 


 


 


 


 


 


 


 


 


 


 


 


 


 


 


 


 


 


 


 


 


 


 


 


 


 


 


 


 


 


 


 


 


 


 


 


 


 


 


 


 


 


 


 


 


 


 


 


 


 


 


 


 


 


 


 


 


 

 

=================我是分隔線=================

 


 

 


 


 


 


 


 


 


 


 


 


 


 

 

=================我是分隔線=================

 


 

 


 


【宜蘭縣 五結鄉 永安石板橋】

 


在早期的通蘭古道上南北各有一座石板橋,南石板橋位於羅東與利澤簡中途的大埔庄,北石板橋則座落在礁溪境內,南為「永安石板橋」北為「武暖石板橋」。大埔庄 (大埔港仔) 最早也是一個港口,位處於水路與陸路的交會處,而永安橋 (當地人習慣稱大埔橋) 跨越大埔港仔,大埔庄剛好位於陸路 (通蘭古道) 與水路 (大埔港仔) 交會之處,因此小小的永安橋成為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永安橋最早是木造的便橋,早期在台灣農業社會中跨溪而過所謂的橋,常常是木造或竹竿搭設的便橋,但經不起風吹日曬腐蝕而垮。清朝光緒七年 (西元 1881 年),居民將之改建為石板橋取名為「永安橋」有碑為記。因為日久而腐朽,因此附近的居民便將其改建為石板橋,取名永安橋,是希望橋能永久常在及平坦順利之意。

 

永安橋之橋墩也是用石板建造而起,石板交接之處利用榫接方式固定厚重的石板,石板橋長14 公尺,橋面寬約 1 公尺。橋面原來是用3節長、2節短的壓艙石舖成的,現則已改為 16 節等長的石板舖設,每塊石板寬約 3 吋,石板相接處間隔 5 至 10 公分的縫隙,橋墩與橋面以榫接方式來穩固笨重石板。
 
而大埔港在日治時期,因為河道的淤積而失去了功能,民國 62 年冬山河截彎取直,使得原有的河面縮小為原來的三分之一,爾後也因為施作堤案整修工程的關係,將護岸築高,整個高過了石板橋面,原本河岸的面貌已無法再現,也就成了如今這般的模樣,但永安石板橋算是宜蘭縣境內,保存良好的石板橋之一。

 

在橋頭立有一座紀念石碑,上頭刻著當時興建此橋時,鄉親們出錢出力的芳名錄,但這座石碑其實是仿製品,真的石碑已被居民移往附近的城安宮。小小的永安石板橋,在早期誰能想像是通蘭古道及河運渡口轉運的交通要道,偶爾接近傍晚時分,淡淡的金光折射在舊冬山河的河面上,俯瞰水波平靜的日子裡,格外顯出永安橋繁華落盡,從當初的喧鬧歸於平淡。

 


 


 


 


 


 


 


 


 


 

 

=================我是分隔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