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 花蓮市 松園別館】



位於花蓮市制高點美崙山麓的松園別館建於一九四三年,原為日軍在花蓮最高軍事指揮中心兵事部大本營,日本戰敗撤離後,松園別館因乏人照料逐漸破舊凋蔽,經地方人士爭取被列為歷史風貌專區,規劃整建後已成藝文休閒空間,重現這棟仿洋樓式建築的風情。松園別館位於美崙山東南麓,挾美崙溪出海口、俯瞰花蓮港和太平洋,具有高度軍事戰略地位,是當年日軍在花蓮最高軍事指揮中心兵事部的大本營,雖然松園別館是軍事建築物,但仿洋樓式的建築坐落於百年松林間,環境清幽、景色怡人。


松園這裡的琉球松年代應比建築物更早,有八十年的歷史了!當時周遭圍牆種七里香加上鐵絲網,裡面很隱秘,當時美崙山頂除了放送局.海岸電台.自來水廠以及兵事部外,其他都是練兵場。這裡是兵事部,相當於兵役課.一九七六年美軍顧問團駐留在這裡,是軍官渡假休閒之地。台美斷交之後,美軍顧問團撤走,行政院退輔會接管此地,花蓮榮民大理石公司員工曾經居住在此.這裡有兩次機會要蓋賓館或飯店,一次因為台美斷交作罷,一次因為文藝界與環保團體抗議所以蓋不成。


琉球松於民國十年,首次渡海來台,當時日本人為了在台灣發展林業,採了毬果到台灣試種,由於琉球松具有抗鹽耐風定砂的特性和功能,初來乍到的首批琉球松即種植在靠海的恆春和花蓮市,果然在兩處的環境適應良好,於是陸續有少批毬果再被引進台灣育苗種植。琉球松是兩針一束的,松園對岸花蓮女中校園裡的馬尾松,或者原生種的台灣二葉松,葉子都是兩針一束,一束中有幾根針是松樹分類的重要依據。


這裡的松樹都在打點滴,線蟲大多住在水裏或土裏,也有些寄生在動植物的身體中,寄生人類的蛔蟲就屬線蟲。松斑天牛的幼蟲以松木為食材,當松斑天牛在松樹幹中羽化前,它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吸引松材線蟲來投靠,天牛離開時,就把這小小線蟲帶著走,當它咬下一棵松樹以便下蛋時,就把線蟲感染給健康的松樹。松材線蟲只是一種小小的線蟲,自己尚且無法離開松樹,不料透過跟天牛的勾結,小小線蟲成了松樹浩劫的元兇。


松園別館至民國八十九年由花蓮縣政府編訂為「歷史風貌專區」後,於同年獲內政部通過成為歷史風貌公園用地,民國九十年文建會列為閒置空間再利用試辦地點,由花蓮縣文化局委託民間整建規劃成為藝文休閒空間,現在已是花蓮民眾的重要藝文休閒場所。松園別館園區面積達七千一百三十二平方公尺,四周的百年老松綠蔭成林,松香味道濃郁,許多民眾喜歡在清晨到這裡運動,除享受老松散發的芬多精外,也可游目四顧欣賞太平洋的廣闊景色。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從花蓮市經中正橋、中美路轉入水源街,館舍即位於自來水公司旁。


◎ 住址:花蓮縣花蓮市水源街26號。
◎ 官方網站:http://superspace.cca.gov.tw/ct.asp?xItem=7606&ctNode=1572&mp=033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松園別館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457723

























































 


=================我是分隔線=================


 





【花蓮縣 花蓮市 番外篇 奇業檜木館】



奇業檜木館為一座日式建築,在下美崙的小轉角處,全館陳設主要是以檜木為主,並展示數十件不經雕琢、渾然天成的檜木樹頭、樹榴之藝術珍品。台灣檜木曾被大量砍伐與外銷,『檜木』如同大自然的珍寶,其價值和寶石、鑽石無異。源於對檜木的愛惜,老闆多年來不斷收集檜木,並使用檜木建成奇業檜木館。


一進館內,可立即嗅聞到一股沁人心肺的檜木芬多精。檜木可以說是大自然遺留下來的珍寶,遠古時期的檜木遍布世界各地,但是歷經地殼變動、冰河時代等環境變遷,使得全世界的檜木種類,目前僅剩下六種而已,然而小小的寶島台灣土地上,卻能夠擁有兩種檜木。


檜木館內所研發的檜木產品,如檜木精油、檜木枕等,都是純正的檜木產品,對健康極有助益。檜木是台灣最珍貴木種之一,其材質縝密、細緻,而且防蟲、防蛀,是極佳建材。使用檜木所製桌椅,可用上百年而不毀壞。 


奇業檜木館庭院就可以看到百年的樟樹和榕樹,原本是台灣水泥辜振甫先生的專用招待所,近年來已經閒置很久之後,最特別的是全部採用檜木來做為基礎材料,並且透過台灣傳統的卡榫工法,和原來日本時代所留下來的建築本體,獲得相當程度的協調。


奇業檜木館也有特色餐館,透過享用咖啡、餐點等方式,自然融入檜木的精髓和想法,使得大家一走進「奇業檜木館」時,空氣當中自然散發檜木的香氣。電線都採用傳統的外露式礙子架設,燈罩則採用天然的蓮共紋理做為表現,連用餐的托盤和桌上的面紙盒,也都採用檜木製作而成。


「奇業檜木館」除了以檜木打造環境以外,甚至調配獨家的檜木香咖啡,也同時推廣花蓮近幾年頗有成績的「無毒農業」,尋找在地且有機的食材,在適當的環境搭配合宜的食材,而且色香味俱全的料理精神,令人在餐盤送上的的同時就想要食指大動。


奇業檜木館
地址:花蓮市中美路106號。
電話:03-8362577。
網址:http://www.chi-yeh.com.tw
 











































 


=================我是分隔線=================


 





【花蓮縣 花蓮市 番外篇 花蓮創意文化園區】



花蓮創意文化園區位於中華路與中正路交界處,總面積達三點多公頃,它的前身是公賣局花蓮酒廠。如今老酒廠新包裝新,除了保留部份歷史建築,配合政府「文化創意及觀光產業」政策,並注入在地文化資產、社區營造等精神,讓昔日的釀酒工廠,轉型為釀製創意文化的場域。

一走進園區,果然有一種驚喜感。日式風味的舊建築及各走廊,非常有懷舊風。在這裡可以看見啤酒瓶的 Symbol 被大量使用,更加突顯花蓮創意文化園區的特色,連垃圾筒的外觀都用米酒瓶。可以從一些小地方,發現驚奇有創意的小東西,讓人很想好好在這裡待上一整個下午,細細品嚐不同作家們對於花蓮這塊土地的熱愛及眷戀。


殘破的建物而重新啟封,更賦與新的生命與活力,瀰漫的藝文芬芳,已取代了酒香,並懷抱帶動園區周邊環境之再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所、生活與體驗的空間、呈顯地方特色與形象認同之願景,昔日的酒廠,現在不生產酒,而是讓大家改以接受文化的薰陶。


靠中華路那一側的兩層樓建築建於 1927 年,之前做為酒廠辦公廳之用,現在則是城市時空館。城市時空館一樓有園區的配置模型及圖示,並介紹花蓮酒廠的歷史及文化園區的規劃願景,角落還有個紀念品販賣處,二樓是會議及藝文交流空間。後方是辦公室,在還是酒廠的年代,有一間工人的打卡室。


看到這樣的倉庫建築就讓想起日本,只是在日本看到的多為紅磚或石造倉庫群,這裡則是木造結構。倉庫原建於 1937 年,不過先後因歷經了二次大戰和花蓮大地震而重建,重建後的倉庫仍是維持著原先的日式木造風貌。木造建築帶著濃濃的懷舊味道,彷彿帶領我們進行一場穿越時空之旅。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是以前花蓮酒廠改造而成,如今雖感受不出當時花蓮酒業的榮景,卻有濃濃的文化氣息,充滿整個空間。園區就座落在花蓮市中心,可以看到日式建築在民初時代的風光,還有花蓮在地的藝文消息細細品味。

































































 


=================我是分隔線=================


 





【花蓮縣 花蓮市 番外篇 石藝大街】



石藝大街位於花蓮市博愛街與重慶路口,原來為舊的鐵路醫院,荒廢多年,現由石藝協會整理後承租,打造為石藝大街,展售各種石藝商品。目前花蓮的石藝市場不但面臨了經營不易、人才外流的問題,大陸的廉價代工,也為這不易經營的文化產業帶來衝擊。花蓮縣手公藝協會體認到石藝為花蓮最具特色的產業,因此成立石藝大街,不但提供花蓮石雕藝術工作者一個絕佳的表演舞台,也提供到訪花蓮的遊客與藝術家交流的絕佳場所。


在石藝大街的入口處,有一座仿西藏法輪意象的作品,可說是全世界唯一石頭打造的法輪。不過,由於是純石頭製造的,要將它轉動,可是要花費一點力氣呢!園區內的環境相當整潔,來到這裡逛逛,除了有周圍的石藝店可以參觀外,廣場也提供遊客休憩的空間,我們到訪的時間是非假日的下午,正是遊客最少的時候。


雖然舊鐵路醫院的建築本身有點舊舊的,但是每一個角落都很用心的佈置,很喜歡這樣賦予舊場地新生的感覺,每一個古老的場地,只要大家花一點心思,都是可以再被賦予不同的風貌的。除了藝品展示館,園區內的每一家店也都相當有看頭,美麗的石頭上有著雲彩般的紋理,第一眼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石藝大街可以看到許多極富特色的礦石,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色澤豐富,石中有畫的玫瑰石。


石藝大街大街中展覽了花蓮特產的石礦,並展售各種石藝商品。花蓮的磺石特產除了大理石之外,另有玫瑰石、翡冷翠、台灣玉、金瓜石、水晶、硬砂岩等種類,其中以玫瑰石為最著名。玫瑰石源自希臘,有「薔薇」之意,由於玫瑰石色彩鮮豔美麗,且和環境磁場有相關聯性,所以收藏玫瑰石蔚為風潮。


在石藝大街停留的時間雖不久,沒辦法每一家店都仔細的逛逛,但是石藝大街的形成,著實讓花蓮的石藝工作者有了最佳的舞台,也希望他們的努力可以讓大家看到花蓮的石藝工藝和廉價的大陸代工的不同,吹著徐徐涼風,細細品味石藝大街琳瑯滿目的精美石材藝品。





































 


=================我是分隔線=================


 





【花蓮縣 花蓮市 番外篇 鐵路文化園區】



日治時期,日人為勘定與籌劃花蓮港至璞石閣間,長約 87.3 公里的花東線鐵道路線,建置了「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也就是現在鐵道文化館的前身;主要設有總務科、設施科和輸送科等;作為負責鐵路工程中,管理築路、造橋、挖隧道等工程之統籌單位。


1908 年,日本國會核准興建花東線鐵路,1943 年全線完成後,改組為「花蓮港鐵道事務所」;1909 年成立之初,其週邊兼具運務段、工務段、機務段、電務段、警務段等組織,宛如一個小型的鐵路局,負責興建東線鐵路及主管通車營運等業務;加上火車站、公車站、港口等機關設施,帶動了此區域的人潮與商機,週邊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的應運而生,如航運公司、報社、餐旅、飲食、地方特產與百貨業等,成就了東台灣最繁華的地段。


1910 年「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廳舍落成(但其建築形式、格局已無從考據,現存的木造建築物乃 1932 年改建而成),1988 年 3 月 1 日,當時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前身即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 幾經交替變革下,由當時的鐵路局長張壽岑與花蓮管理處末代處長黃傳甲先生主持裁撤儀式,縱橫 79 年歲月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終於走進歷史。花蓮火車站與週邊設施組織亦一併遷移至花蓮市西區,這片原為花蓮、台東兩縣境內最繁華之商業區便逐漸沒落蕭條。


鐵路文化園區是花蓮舊火車站的一部份,以前花蓮的鐵路是經過這裡的,後來才遷到現在的花蓮車站,所以這裡保留的車站舊建築,頗具歷史文化意義,展館內有許多文物資料及舊照片。整修完成的舊花蓮工務段、舊花蓮警務段、蒸汽火車加水水塔、石藝大街,形成花蓮的新都市中心,整合鐵道文化園區的歷史景觀,成為鐵路觀光文化商圈,建構成為另一種型態的鐵道建築語彙。



◎ 花蓮鐵路文化館地址:花蓮市中山路71號。
◎ 花蓮鐵路文化園區地址:花蓮市博愛街24巷34號。



































 


=================我是分隔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