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縣 瑞芳鎮 猴硐煤礦生活園區】



瑞芳鎮曾經是台灣煤礦量產數一數二的煤都,產煤量曾佔全台生產量的七分之一,最興盛的時候當地人口突破八千人,每日火車帶來了通勤的礦工,整個山城人聲鼎沸,密密麻麻的輕便鐵道網,自各個坑口把煤礦如同血液般,運往巨大的心臟─選煤場,機器聲日夜不停的趕工,於是大量質精量多的煤產經由鐵路運往全省,或經由基隆港外銷國外。


猴硐在台灣煤業沒落後逐漸被人遺忘,塵封在三貂嶺附近的崇山峻嶺裡。然而現在的猴硐已經悄悄地蛻變,從以前的蕭條中脫胎換骨,慢慢變成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旅遊景點,這其中以瑞三礦業為代表。猴硐歷經幾次變遷,但成也因煤礦敗也煤礦,猴硐的衰敗跟煤礦可說是無法分開。以前的人因從事礦工來猴硐,也因礦業沒落而離開猴硐,而現在的人也因煤礦遺址而來到猴硐。


在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轉型期間,煤礦業剛好承接此一時期的空檔,那時的煤礦業養活台灣無數的家庭,而造就台灣傳奇的「黑金歲月」。北台灣礦工崛起所到之處盡是煤礦、礦工及因需求的礦工工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北台灣的各鄉鎮間,台灣進入了礦工年代。煤礦業一直到民國 70 年代才漸漸沒落及歇業,期間多少台灣的礦工家庭因它而有所依靠,也因它而歷盡天人永隔的心酸及悲情。


當地政府為完整記錄保存侯硐的煤礦採礦發展史,並為尋求聚落再生,從侯硐的現有資源出發,以瑞三選煤廠為核心,依「煤礦生活園區」之概念,整合現地保存仍稱完整的礦業遺產、基隆河谷地景生態、聚落空間形式、鐵道系統、探礦記憶、礦區常民文化等地域資源,發展成的網絡式煤礦生活園區,以現地現況保存的概念,來傳述侯硐的發展史。


基隆河上的運煤橋為日治時代 (大正九年) 所興建,經過民國 50 年代修建後,就是今天呈現完美比例的拱橋。當時的工程機具及技術都不發達,所依靠的是純熟的經驗及扎實的技術;負責選洗作業的選煤廠,包含原礦的處理,及後續礦渣的分離及污水的後處理。煤礦從開採、運送、選洗、廢水處理、廢渣運棄等一連串的作業,皆由鐵道台車系統或是履帶運輸系統,主要是透過以水為媒介的處理系統,再加上篩選及回收作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煤礦工業系統。


瑞三公司在民國 65 年產煤量達 22 萬頓,是全台第一的煤礦產量。運煤橋及選煤廠兩座建築物,讓猴硐煤礦在礦業歷史上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Joy and Tom 造訪猴硐,來此尋找已經消失的黑金歲月遺跡,藉由所留下的殘跡,體會那個歲月曾有的的榮景。猴硐不僅有著以前的黑金風華,更可現場體驗火車近身而過的震撼。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中山高北上,下濱海交流道至暖暖,遇第一個紅綠燈右轉水源路,上 62 快速道路,至瑞芳,續行台2丁公路,再右轉 102 縣道,過瑞柑陸橋後,右轉北 37 鄉道,直行即可至猴硐。
◎ 大眾運輸:搭台鐵東部幹線,至猴硐站下車。或從瑞芳市區搭乘 808 公車至猴硐車站。

◎官方網站:http://www.tourism.tpc.gov.tw/_file/1906/SG/25598/D.html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猴硐煤礦生活園區
◎參考網誌:平溪線耍寶加驚險一日遊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128211






位於猴硐火車站對面的願景館。願景館原來為整煤廠倉庫,因台鐵貨車可直接到達倉庫門口,因此坑內坑外的外購機具設備先於此卸貨停放,再由礦車載運到使用場所。




位於猴硐火車站對面的願景館,館內展示多項採礦的紀錄照片,訴說著礦工賣命換回一家溫飽的寫實記憶。




願景館一樓已開放參觀,展出猴硐礦業歷史圖文資料及照片, 館內也展出畫家洪瑞麟一系列以瑞芳礦工工作為背景的寫實作品。




礦工們進入黝黑的礦坑中穿洞鑿煤。




昭和 09 年 (1934 年) 李建興成立瑞三礦業公司,向基隆炭礦承包瑞芳三坑全部的採礦權。




金字碑古道清嘉慶2年台灣知府楊廷理開闢淡蘭古道,路線自基隆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再經過雙溪、草嶺進入宜蘭,這是當時台北、宜蘭間的陸上通路。




台灣總兵劉明燈,由這條路進入宜蘭,並於三貂嶺岩壁上題文,並於字上貼上金箔,自古以來便稱為金字碑,因此有人稱本段路徑為金字碑古道,與通過草嶺段的「草嶺古道」同為北台灣著名的觀光訪古步道。




西藥房。




原來的整煤廠倉庫,於鐵道旁邊。




大正 09 年 (1920 年) 宜蘭線瑞芳至猴硐鐵路通車,猴硐設站營運。 大正 11 年 (1922 年) 宜蘭線三貂嶺隧道貫通,費時二年四個月,長 6100 公尺,通車至貢寮。




原來的舊介壽橋。民國 35 年,猴硐大橋 (河床上簡易鐵橋) 被破壞,兩岸交通中斷。民國 36 年,猴硐大橋修復落成 (鋼索大橋) 並改名為介壽橋。




原來的舊介壽橋。民國 35 年,猴硐大橋 (河床上簡易鐵橋) 被破壞,兩岸交通中斷。民國 36 年,猴硐大橋修復落成 (鋼索大橋) 並改名為介壽橋。




因為坑內通風不好,相當悶熱,礦工在較深的坑工作時常只穿一條內褲,在艱苦的最底層推著礦車。




礦坑裡再怎麼危險與艱苦歹討賺,能入坑就能賺到錢,就能維持全家大小的生計。




在礦坑裡工作,每天都得面對死亡的恐懼,久而久之,這種恐懼就成了習慣。




在煤鄉的礦工都會這麼說:「入坑死一人,毋入死全家」,靠著這一代暗無天日的工作,換來下一代的光明未來。




上身上全是烏黑的煤礦漬,身上手腳上的傷痕,全是當礦工的留念。




他們的雙手骯髒粗糙,留有老繭疤痕,皮膚黝黑乾燥,身軀歷經自然的風霜和人為的壓榨,或乾瘦或變形,一身傷痕就是他們一生的成就。




原來的整煤廠倉庫,於鐵道旁邊。




位於鐵道上撞壞的火車車廂。




民國二十七年冬,李建興鑑於『下層』冒險開發,雖獲得相當產量,惜將採完。於是再冒險開發『最下層』稱為新坑,於翌年 (民國二十八年) 一月十四日開坑,自坑口至著炭處,深達一千八百尺,而煤層僅一尺左右。




願景館內一角。




願景館內一角。




運煤橋橋面上鋪設木板雖失去古意,但為了遊客安全起見,輕鬆地走在橋面上,也是一場令人回味的體驗。




運煤橋跨越基隆河接往選煤場屋頂,橋面上保留著當年的軌道。




位於願景館旁的瑞三礦業選煤場,殘破頹倒的選煤機,曾寫過早期輝煌的採礦歷史。




運煤橋終點連接選煤廠斑駁的屋頂,經歲月沖蝕只剩破損設施,以及傾倒不見邊的牆面與樑柱。




雖伴隨著煤礦而終於平靜的車站,不復昔日繁華,也難掩盛況下曾有的的鐵道榮景。暫時由歷史抽離出來,欣賞路過的火車。




基隆河中或在彎曲處的凹岸侵蝕山壁,凸岸則形成河階台地,猴硐兩岸河谷有低位河階,兩岸也多煤礦,因此吸引昔日在附近採礦的工人與生意人聚集。




民國 54 年 (1965 年) 礦方拆除三層運煤橋,重新興建鋼筋混凝土的拱形橋,新的運煤橋完工後命名為瑞三大橋。




來來往往的在這上行走的運煤橋,對岸原來就是侯硐坑的所在處。回頭望向廢煤廠,竟然有著不同的風貌。




侯硐坑。民國二十四年春,因本層炭不久均將採完,李建興為顧及礦工生計及公司前途,冒險投資開鑿的下層炭層礦坑。是年三月八日開坑,以鑿岩機速力推進,經過數月果然著炭,但煤層只一尺厚左右,且中含土石,需要洗選以提高品質。乃特聘千千和技師由日來台,設計最新式之選煤機,半載始工峻,成績卓著,每月仍可續產萬噸,維持全礦經費。




已經廢棄的侯硐坑,坑口上方石匾的刻的字依然清晰可見。




侯硐坑算是比較中期的礦坑,礦坑已經完全頃圮了,現在已廢棄在路旁。




過去以小運煤台車經橋面鋪有鐵軌的運煤橋,拱橋堪稱完整,上面還有輕便鐵路的遺跡,一直通往侯硐坑。




懷德亭。懷德亭稍做停留,這懷德亭裡有一尊礦業鉅子李建興先生的銅像。




懷德亭。懷德亭稍做停留,這懷德亭裡有一尊礦業鉅子李建興先生的銅像。




懷德亭。懷德亭稍做停留,這懷德亭裡有一尊礦業鉅子李建興先生的銅像。




懷德亭旁還有介壽橋紀念碑。




礦車隧道出口。




礦車隧道出口。礦車隧道相鄰的層段和次層段之間鑿有垂直的豎井 ( 或斜井) ,便於將開採出來礦石輸送到主輸礦隧道,然後用機動運礦車拉出礦車隧道。




礦車隧道出口簡介。




過去以小運煤台車經橋面鋪有鐵軌的運煤橋,拱橋堪稱完整,上面還有輕便鐵路的遺跡,一直通往侯硐坑。




介壽橋。




介壽橋。




民國 50 年 (1961 年) 10月拆除原來舊介壽橋的鋼索吊橋,新建的鋼筋混凝土介壽橋於當年完工通車。遠方河上即為新建的介壽橋,至今仍完好如初。


 



=================我是分隔線=================



 




猴硐地區導覽圖。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坑口。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坑口。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坑口。昭和 15 年(1940 年),為了開採南端落差 500 尺斷層下的本層煤,由瑞三鑛業所設立的礦坑,原坑名為「本坑」,是瑞三公司產量最大的礦坑。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電池間。電池為填加水的稀釋硫酸濕式充電電池,用 220V 的電充電至第二天即可重複使用,牆壁設有礦工已領取電池的名牌表,當出坑收工歸還電池時再取回個人名字的木牌子。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本鑛辦事處與電池間。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本鑛辦事處。本鑛辦事處,為綜理本鑛鑛坑內所有事務,及坑口作業管理的辦公室,本鑛鑛坑的右邊樓梯上去,為二層樓瓦頂磚造的房屋為「本鑛辦事處」,礦長、各斜坑責任者、監督、整票員均在此辦公。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坑口。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坑口前的宜蘭線鐵路,正好一輛自強號列車急駛而過。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本坑的主坑為平水坑道,其內設有一、二、三、五斜坑及再卸、又卸做為通道,而採煤點是在「腳搭」(片道)的坑道,最遠卸底距離本鑛坑口 4,572 公尺,深度由坑口海拔 +96 公尺挖至海拔 -348 公尺。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坑口旁身體檢查室。坑口的「檢身室」是做入出坑安全檢查及人員核對統計,礦工入坑前要到檢身室檢查有無攜帶火柴、香菸、酒等違禁品,通過檢查才能將入坑排交出,掛在牆壁的入坑人員表上,每個木牌都代表一條人命。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內湧水不斷。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




以前的礦工浴室。原本是是分一間大的男浴室及一間小的女浴室,1964 年以後女性礦工禁止入坑內工作,就整個改為一間大浴室。浴室靠河邊下方的隔間,有供應浴室熱水鍋爐及排放水管道的空間,其中有女工專門負責燒熱水,提供出坑工作人員盥洗之用。浴室是採用大池子供應熱水,礦工是站在池外舀水出來清洗。礦工出坑後全身佈滿汗水與煤塵,所以會先到浴室清洗乾淨後才回家。




烘砂室。




烘砂室。柴油機車頭在行進時鋼輪與鐵軌在上下坡時會產生空轉及打滑,所以柴油機車頭內部設有裝砂空間,並利用六分管通到機車鋼輪前後方,遇會空轉打滑路段及煞車時,將乾砂下放到鋼輪前後方鐵軌上來增加摩擦力。因濕砂會阻塞管子不利於降砂,所以必須設烘砂室來烘乾砂子給柴油機車頭使用。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吊橋遺址。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吊橋 。昭和 15 年(1940)本坑(本鑛)開坑時,於本鑛 (本坑) 正前方處興建供運煤礦車及人員通行的鋼索吊橋,其中一座橋柱還以河床上巨大石頭當柱墩。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吊橋。當時的鋼索吊橋,其中一座橋柱以河床上巨大石頭當柱墩。復興橋通車後,吊橋多年未修鋼索已斷,僅留傾斜橋柱置於巨石上供人憑弔。




復興橋。民國 35 年整煤廠南向礦車斜坡道完成,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的礦車改由基隆河西岸行駛,本坑吊橋僅供人員通行。復興橋通車後,復興橋通車後,吊橋因多年未修而鋼索斷裂,停止使用。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吊橋遺址。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復興鑛開坑的時間,是在大正 3 年 1914 年,最早是由顏雲年所開的「久年二坑」東一坑,民國五十三年改稱「復興坑」。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目前在候硐可以尚看到三個礦坑口,除了瑞三本礦、猴洞坑外,就是這個復興坑口了。復興坑是三個之中距離車站最遠的一個,話雖如此,但步行過去也不算太遠。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沿著猴硐路往三貂嶺方向步行,抵候硐活動中心後往左手邊岔路走去,沒多久即可抵達這個隧道口,要穿過隧道直通復興坑口。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早期的採礦台車索道的橋台。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以往在開採煤礦時,是用人力或小型的捲場機運至坑口,然後再利用輕軌鐵道運至選煤場。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坑口。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坑口目前已用紅磚封住,但尚留一個小洞,透過洞口可以看到內部是斜坑。




猴硐瑞三鑛業本鑛 (本坑) 復興鑛。在復興坑可以看到多項煤礦時代的設施,一點一滴拼出過往風華。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當年煤炭工人要從復興礦坑挖煤炭後,利用輕便路軌道運到整煤工廠後再整理直接運到車站,當時礦工離開礦坑後會在一旁的洗澡間洗去身上髒污才離去。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仍可看到運煤台車軌道的痕跡。




猴硐瑞三鑛業復興鑛 (復興坑) 。




猴硐瑞三鑛業舊礦工宿舍。外地來的礦工很多都住在工寮,工寮是「同礦公會」出資興建,而同礦公會的錢是從礦工薪資中抽一部份集資,出租空屋給員工及家屬;而一些老舊的工寮還有老礦工及家屬住在裡面。




猴硐橋。




猴硐瑞三保安新村。




猴硐瑞三保安新村的員工醫護所。石砌牆構造的建築,於昭和 10 年 (1935 年) 所建,在缺乏醫療資源的年代,是侯硐居民重要的急救醫療場所。




猴硐介壽橋,後方為示德隧道南口。




猴硐車站。




硐煤礦博物園區運煤橋。選煤場至今猶存,只不過已破敗不堪 , 上面仍舊寫著兩句標語:『礦場安全,人人有責;努力生產,保安第一。』




硐煤礦博物園區運煤橋。當年石造橋墩是用混凝土做外部石材間的連接固定,歷經納莉颱風、象神颱風侵蝕,百年來仍屹立不搖於基隆河上,為當地居民所津津樂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