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 里港鄉 里港神社遺蹟】



里港鄉舊名為「阿里港」,位於縣治之北,屏東平原的西北部,東隔新南勢溪,東南境與鹽埔鄉相鄰,南直連九如鄉,西接下淡水溪與旗山屬嶺口相對,與高雄縣大樹鄉隔河相鄰,北以土庫村後溪為境,銜接旗山、美濃兩鎮。


「阿里港」地名的由來說法眾多,「阿里港」為里港舊名,地名由來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原名「過港仔」,清康熙年間,下淡水溪,當時河幅狹而河流深,有不詳姓氏而名「阿里」者,以河畔構廬而居,置點心冷飲鬻販行人,是為里港之原始住人,逐漸形成聚落,此地就稱為「阿里港」。第二種說法︰在漢人及平埔族尚未移入之前,此地原為傀儡番〈魯凱族〉居住地,移民譯「傀儡」音為「阿里」,再加上位於隘寮溪以南,故稱為「阿里港」。第三種說法︰阿里港是排灣族話「朋友」的意思。第四種說法︰「阿里」是平埔族語,早期先民入墾楠梓仙溪河畔,將此地取名「阿里港」。


較可信的說法應是源於平埔族語。至於真正的意涵為何,由於平埔族語並沒有流傳下來,所以,多為揣測之意。例如有一立論「阿里港(Alikan)」是由「阿里祖神(Alit)」和「所在地(an)」二字合併而成,「k」為中間連接詞,釋義為「阿里祖神之地」。


高屏溪當年舟船直通至現在的過江村一帶,繁榮一時,人口增加,遂成村落,乾隆年間遂稱該處為「阿里港」,一九二○年代改阿里港為里港。康熙五十年代由閩人所開墾,乾隆二十六年已在萬丹設縣丞,乾隆二十九年的「台灣府誌」已經記載有「阿里港街」之名。日治時期大正九年 (民國九年),改「阿里港」為「里港」,隸屬當時高雄州屏東郡里港庄。


根據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里港神社於昭和 10 年 12 月 26 日鎮座,無格社,祭神為天照大神、弥都波能売神 (或稱為水波能売命,水の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例祭日為每年的 4 月 15 日)。國府接收台灣後,里港神社遭拆除改建為里港分局內的體技館,館外現仍保留一小段的玉垣。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1)、國道一號:於新化系統交流道出口下,接國道八號,於新化交流道出口,接國道三號,於九如交流道出口下,左轉九如路三段 (省道台三線) 往北走,接里港中山路,右轉永豐路,即可到達里港分局。
(2)、國道三號:於九如交流道出口下,左轉九如路三段 (省道台三線) 往北走,接里港中山路,右轉永豐路,即可到達里港分局。
◎ 公共交通工具:
(A)、火車:搭至屏東火車站,轉搭客運。
(B)、客運:於屏東車站,搭乘屏東客運的 (1)、8216:屏東里港線;8217:屏東高樹線;8218:屏東大津線;(2)、8220:屏東里港美濃線,於里港站下,循路標指示前往。


◎ 地址:屏東縣里港鄉永春村永豐路一段3號
◎ 電話:08-7752040。
◎ 參觀時間:09:00 至 17:00。



◎官方網站:http://www.ptpolice.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里港神社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592270




由屏東郡役所發行以里港神社為背景的繪葉書。取自於 海外神社(跡地)に関するデータベース‧神奈川大学 21 世紀 COE プログラム,原收錄於辻子実 所著、新幹社於 2003 年出版的《侵略神社》。




里港神社舊參道及武德殿為里港分局現址。




里港分局左側建築物 (體技館) 旁的玉垣及石垣。




轉灣處及另一段的玉垣,隱約可見里港分局旁建築物 (體技館) 另一面下方所隱約露出之石垣。




玉垣有部份已改成水泥牆。




里港公園內的集恩亭及當地耆老,濤濤不絕地說起里港神社的往事。




里港公園內旁的永春社區育樂中心。




里港公園內的「呂岳德政碑」,額刻「甘棠遺愛」,背面為『呂岳德政碑發現記』。呂岳,浙江餘姚人,清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秋履任鳳山縣阿里港縣丞,治績循善,士民額手稱慶;三年秩滿,至乾隆五十年(西元一七八五年)初離去。士民感戴,立碑頌德,即成本件碑記;「呂岳德政碑」下方為「南門門額」,另一面下方為北門門額。清道光15 年 (1835 年),阿里港庄總理藍見元號召鄉紳,建立東西南北共四座城門,至日治時期只剩南城門,但因昭和 11 年 (1936 年) 里港庄為拓寬道路,也遭拆除,四座城門現在只留下兩個門額。「呂岳德政碑」首述呂岳德政,次述去思,末記港西里仕紳、商號、庶民諸姓名。碑文曾收錄於「明清碑碣選集」、「南碑集成」、「屏東古碑集」。




『特簡直隸分州調補發鳳山阿里港分縣公諱岳德政碑』,現存立屏東縣里港鄉里港公園 。碑碣全文:『公字崧高,號維齋,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也。由庚辰副車,需次監州,慎簡來閩。曾代庖珩邑,佐理溫陵,政績彰彰,在人耳目間。辛丑秋,調補斯土。公學古入官,摻修素裕。蒞任以來,教養兼施,寬猛並濟,視吾民如家人父子,除奸慝稂莠不啻焉。迄今野無萑苻,戶習誦弦,公之淪浹于斯民也,深矣!□者三年報政,標等臥轍難留,爰勒貞□,以誌終不可諼之意云爾。舉人陳名標,貢生陳鳴珂、陳廷材、張維光、柯廷第、楊仕爵,廩生楊國英、莊其章、柯元珪,生員黃國柱、陳綿華,連捷、蔡從龍、林惠承、林克芳、陳汝勳、王大鵬、楊有章,生員鄭麟鼎、楊拔英、蘇勝輝、陳元宗、監生陳大俊、江元慶、王世英、顏朝彩、趙時泰,監生陳元□、楊聯玉、楊兆塔、耆老陳遜珩、陳君行、陳肖岩。舖民瑞源、瑞泰、益豐、金興、秀記、旭興、泰源、沛興、和源、怡記、莊拔芳、潘士瓊、協盛、鎮興、振合、應和、振興、王起龍、楊廣緘、勝成、陳長發、致盛、萬盛、陳次玉、林登、顏長滿、董王榮、黃紫香、金玉珍、永記、林興利、林廣泰、茂盛、王源順、莊義興、源興、王廣捷、瑞勝、萬春、發興、合春、協榮、協春、萬安、德源、瑞香、李亨利、林玉順、龔合源、培元、莊合興、莊繡山、莊士白、陳保和、蘇豐裕、王源茂、泉春、茂源、岱興、洪鴻源、玉山、沛源、瑞山、打鐵店庄、鹽樹腳庄、上下冷水坑庄、莊如佳、王志寶、洪士朗、洪有義、藍金隆、陳達尊、小卓佳庄、頭崙庄、上下番仔寮、莊文棣。乾隆伍拾年花月榖旦,港西里士庶仝立石。』




『呂岳德政碑』背面為『呂岳德政碑發現記』。碑碣原文:『道光貳拾玖年柒月,重建下淡水分防衙署瓦房、草房參拾伍間;次年陸月工竣,報勘立案。就地掘得此碑,重立衙前,以垂永久。鳳山丞大興馬克惇記。』清乾隆五十年(西元一七八五年)鳳山縣阿里港縣丞移置阿猴(即今屏東市),改稱下淡水縣丞。至道光二十九年(西元一八四九年)重建下淡水分防衙署,亦即阿里港縣丞舊署;次年竣工,並自地下掘得前揭乾隆五十年(西元一七八五年)所立「呂岳德政碑」,遂將原碑重立衙前,以垂永久;並將發現始末銘刻原碑碑陰。撰文者,鳳山縣丞馬克惇。碑文曾收錄於「南碑集成」、「屏東古碑集」。




「呂岳德政碑」下方為「南門門額」,『呂岳德政碑』背面則為『呂岳德政碑發現記』,其下方為「北門門額」。清道光 15 年 (1835 年),阿里港庄總理藍見元號召鄉紳,建立東西南北共四座城門,至日治時期只剩南城門,但因昭和 11 年 (1936 年) 里港庄為拓寬道路,也遭拆除,四座城門現在只留下兩個門額。




『呂岳德政碑』背面為『呂岳德政碑發現記』,『呂岳德政碑發現記』石碑下方為「北門門額」。清道光 15 年 (1835 年),阿里港庄總理藍見元號召鄉紳,建立東西南北共四座城門,至日治時期只剩南城門,但因昭和 11 年 (1936 年) 里港庄為拓寬道路,也遭拆除,四座城門現在只留下兩個門額。




里港公園內的「呂岳德政碑」,側面下方亦有人成畫虎之作,刻「甘棠遺愛」,我們看看是誰的傑作。




畫虎之作「甘棠遺愛」。甘棠是一種高大落葉喬木,「甘棠遺愛」、「甘棠遺蔭」出自詩經《甘棠》的詩篇,典故是:周宣王時的大臣召伯,在巡行各地時,都在路邊的甘棠樹下搭個草棚辦公、過夜;召伯死後,老百姓很懷念他,對甘棠樹都不忍傷害,連孔子也說:「我看見甘棠就像看見宗廟一樣肅然起敬。 」 「甘棠遺愛」、「甘棠遺蔭」就成了古人對離去官員政績的懷念或讚頌。




里港公園內的「呂岳德政碑」,背面為『呂岳德政碑發現記』。




里港分局原址於日治時期為里港武德殿,而分局側面正對的民生路則舊稱「神社路」。




取自於 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的里港神社舊照片,原收錄於高雄州於昭和 11 年 (1936 年) 出版的《高雄州要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