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 屏東市 阿緱神社】



屏東縣屏東市原名阿緱,大正九年 (西元 1920 年) 改稱屏東,建有阿緱神社。阿緱神社於大正八年 (1919 年) 10 月 4 日鎮座,祭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10月28日),而屏東公園於明治 35 年 (1902 年) 3 月開園。


最早先的時後,阿緱神社位於現今中山公園的東北側,在大正七年(1918 年)取得總督府的建立許可並提出申請書。神社於隔年大正八年(1919 年)竣工後,依規定回稟總督府,沒想到本殿、拜殿樣式被總督府認為不合架構。於是只好將已完成的神社再行改建,將本殿由原先流造的型態改為神明造,拜殿也由流造改為神明造,手洗舍則由入母屋造改為切妻造的型態。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 年),阿緱神社被升格為縣社。當時中山公園內,還有一個較小的神社「末廣稻荷社」。


阿緱神社曾是屏東最大最重要的神社,象徵日本國家神道精神遺留下來的建築。在戰後阿緱神社曾改為忠烈祠,後來又拆除改建為體育場,目前僅僅剩下神橋遺蹟,「末廣稻荷社」也改建成溜滑梯。由於中山公園水池橋樑是日本時代神社的相關遺構,並且位於神道中軸線上,有優美的造型。


中山公園水池橋樑雅致卻不繁複的線條,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拱形橋樑,表面材料為洗石子,構成了中山公園內美麗的一景。橋樑形貌模仿木構造橋樑,橋的平面呈雙喇叭口狀,兩端以「八」字形向外開展而向內收縮,中央是一個平直的橋面。橋面兩邊的欄橋各有四根粗壯的圓形望柱,上方各有一銅鑄柱頭,柱頭上方有類似寶珠的裝飾,欄杆上方尋杖是圓形斷面,下方採方形斷面。


由於神橋中央橋面成拱形,連帶此段欄杆的尋杖與欄板也呈現圓弧形態,望柱與望柱間橋面部分欄杆另設有二根方形短柱,柱上有小斗承托尋杖。兩側上橋的路面是呈現斜直狀,其欄杆的尋杖與欄板則呈另種風格的直線形態,直到今日此橋樑的保存狀況依然極為良好。


中山公園另有『光復紀念碑』,原是日治時期的「忠魂碑」,興建於公園內的縣社阿緱神社旁,碑體原貌已難以窺見。紀念碑基座為典型西式碑碣形式,由石頭砌成,仍然保有戰後基座的原貌,有著見證時代變遷的價值。光復後碑體改為「光復紀念碑」,基座上的碑文為當時屏東市長龔履端所撰。在光復紀念碑的西方二十公尺左右,另有一無名石碑,約有一百多公分的高度,同樣為矩形,規模較小,碑身樣式也較為簡單,但碑文均已被毀,僅留基座部分。


「忠魂碑」的由來,源自西元 1912 年,日治時代台灣排灣族原住民抗日的「四林格事件」,此事件又稱作「撒西那武事件」。由於當時村民靠五穀雜糧果腹生活,但種植農作物時常被山豬、猴子偷吃,所以為了自衛,家家戶戶大多擁有槍枝。日本統治台灣,怕台灣百姓反抗,阻止持有槍枝而與當地居民起衝突,因而引發抗日事件,日軍與原住民皆死傷慘重,日人為紀念事件中陣亡的日兵,因而興建忠魂碑。後來國府接收台灣,於 1947 年改為「光復紀念碑」。


光復紀念碑是由石板及粗糙的岩石構成,基座是矩形,高度大約兩百多公分,其規模大約需要四個人合抱。碑的立面分為四段,最底部是最大的矩形,材質為岩石做磚砌狀斜上收分之後,接著中段是由另一個較小的矩形體,分為石板及較粗糙岩石的材質兩部分構成,上段也是用岩石材質建成,但是質地較為細緻,而且有許多線腳裝飾。


由於紀念碑的構造並非平凡無奇的長型四方體,再加上富有歷史的神聖意義,更增添了此碑的風情。目前坐落於屏東中山公園內,碑身上的碑文仍然清晰可見,保存狀況良好。現今中山公園水池橋樑,即是當時位於阿緱神社其參拜道上的神橋,屬於神社空間序列之一。戰後神社改為忠烈祠,後來又改建為體育場,現今只剩下神橋與紀念碑的風采留待後人觀賞。經過時代變遷,傷痛或許已經淡化,但是神橋與紀念碑依然刻印著歷史記憶,留予後人緬懷。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1)、國道一號:於新化系統交流道出口下,接國道八號,於新化交流道出口,接國道三號,於九如交流道出口下,左轉九如路三段 (省道台三線) 往南走,左轉建國路 (台一戊線),見鳳屏一路 (台一線) 與中莊路交叉路口,直行走鳳屏一路,直行至建國路與屏鵝公路交叉路口,走屏鵝公路 (台一線),左轉復興南路 (台二十七線),直行至復興路底,靠右走中華路直行即達。
(2)、國道三號:於九如交流道出口下,左轉九如路三段 (省道台三線) 往南走,左轉建國路(台一戊線),見鳳屏一路 (台一線) 與中莊路交叉路口,直行走鳳屏一路,直行至建國路與屏鵝公路交叉路口,走屏鵝公路 (台一線),左轉復興南路 (台二十七線),直行至復興路底,靠右走中華路直行即達。
◎ 公共交通工具:
(A)、火車:搭至屏東火車站,步行經由光復路,左轉復興路,右轉漢口街,經杭州街,到達公園路,路程約一公里。
(B)、客運:於屏東車站,搭乘屏東客運的 (1)、8216:屏東里港線;8217:屏東高樹線;8218:屏東大津線;(2)、8220:屏東里港美濃線,於體育場站下,循路標指示前往。


◎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中山公園。
◎ 電話:08-7360330-3;傳真:08-7370686。
◎ 參觀時間:09:00 至 17:00。



◎官方網站:http://remember.cultural.pthg.gov.tw/PhotoList.aspx?Loc=3cc226ae-0554-4f15-ab77-c9e43ee75b31#photo4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阿緱神社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4955837




中山公園水池橋樑雅致卻不繁複的線條,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拱形橋樑,表面材料為洗石子,構成了中山公園內美麗的一景。




神橋銅製的擬寶珠設計,臺灣各地神社的神橋,許多都會有這樣的設計。




左側神橋特景,在照片後方涼亭部份,那也曾是一座小神社,當時稱為『末廣稻荷社』。




中山公園配置示意圖。




屏東消防組組長《龍揖松藏》所立的碑,光復後因為當時政府頒布的命令,所以這面日治時期的紀念碑文,就被塗抹一層水泥,再重新寫上『禮義廉恥』四個大字。




後來不知道為何,讓這本來塗上一層水泥的碑面,露出了原本的碑文字樣。




照片左上的年代,一般大多使用『昭和』,很少見到刻的年代為『昭龢』十八年,還是第一次見到用『龢』字。




『光復紀念碑』為日治時期的忠魂碑。忠魂碑的設置,是為了紀念當時遭抗日原住民所殺害的軍人或警察人員。




國府接收台灣後碑體改為「光復紀念碑」,基座上的碑文為當時屏東市長龔履端所撰。




『光復紀念碑』基座是由石頭砌成的,仍然保有戰後基座的原貌,沒什麼改變,上方原刻有『忠魂碑』字樣的石柱改成了『光復紀念』。




類似石燈籠或是紀念碑的基座,在台北新公園 (228 紀念公園),或是台中公園也有可以看見類似的基座,其實是放送亭,不過目前僅存底部,放送亭上部已經被移除。




民國 85 年區運會的紀念碑。




原為位於參道上大鳥居旁的石燈籠台座,不過如今天已成了石桌。




原刻有年代字樣的部位,被塗抹水泥,不過還隱約看的見一些字跡。




蘇雲英可是當時屏東當地的望族,為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的祖父。而寄附這兩字也很少看見,即台語捐贈的意思。




參道上大鳥居旁的石燈籠台座,另一角度。




當時擺放狛犬的基臺,而狛犬被搬至現今屏東縣忠烈祠前。




因為狛犬被搬至現今屏東縣忠烈祠前,所以來到這裡。




被搬至現今屏東縣忠烈祠前的一對狛犬。




忠烈祠前右側狛犬。如火焰般的尾巴,以及直立的雙腳,獸身隱約可見的花紋。




忠烈祠前左側狛犬。狛犬及其額上的角,仍是受到與中國獅文化攙混之「天祿」、「辟邪」、「麒麟」、「獬豸」、「兕」等中國傳說角獸之影響。




忠烈祠廁所前兩隻狛犬。




 



=================我是分隔線=================



 





【屏東縣 屏東市 番外篇 阿猴城門】



屏東阿猴城門創建於清道光 16 年(西元 1836 年),其名來自屏東市原名「阿猴」,當時為台灣平埔族阿猴社民居住的地方,因此地位於翠屏山東邊,在日據時期才被改為屏東。此地開發比高雄、臺南地區落後好幾十年,早期為罪人流放煙瘴地帶。起初,只有今日車城附近統埔村與保力村有人居住,明朝永曆 18 年經由鄭經推行屯田政策,少許士兵及廣東客家族名「揚、張、 鄭、古」等四姓人家前來拓墾,其餘大部分土地仍為山胞所佔據,而阿猴城就是民間防番匪與械鬥的城障,是為保障城中居民身家安全而私下建築的守望之城,因此並無列入當時的官蓋體系之中。


於屏東市靠中華路的中山公園西側入口進去,可看見以紅磚砌成的東門(朝陽門),朝陽門城高三點六公尺,周圍二十七點五公尺,城門壁體採用屏東當地所產玄武岩亂石塊所建造堆疊,轉角銜接處利用烏心磚來收邊的建築手法相當精緻,城門中央大量使用紅磚砌成拱門形式,外而內有三個不同拱徑的曲線變化。門內兩側留有插門槓榫孔,城牆上有槍銃,更能了解當時清代城門的建築構造。穿過城門到域外,回頭望城門,見門額上書「朝陽門」,右寫「下淡水分沉長棻監造」,左寫「道光丙申年冬季殺旦」,雜草加紅磚充滿濃濃古意。


約康熙 23 年(西元 1684 年),漢人才於現今屏東市附近建立村落,正式開墾。第一批拓荒者是福建海澄縣民,鳳山縣置下淡水巡檢分署於此,雍正 12 年(西元 1734 年)屏東平原已大致開墾完成﹔乾隆 29 年(西元 1764 年),屏東市由村落發展為粗具規模的市街﹔道光 16 年(西元 1836 年),官民合力建築城壘,設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日據時期因屏東都市計劃要修築道路,拆除了城門城牆,如今屏東古城巳不存在,只剩下東門 (朝陽門) 立在市區中山公園內。


阿猴城門除了充滿屏東歷史的縮影外,此地更有個「石頭傳說」。位於朝陽門旁城牆下,有塊極為顯著突出的石頭,根據當地鄰近民眾指出,因此石頭狀似烏龜頭部造型,於是曾有人對石頭擲笅詢問是否為「烏龜神」,取得連續三次都是聖笅的結果;但也有其他種揣測,認為可能是當年朝陽門興建時,請來烏龜神到此鎮壓,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此後諸多民眾慕名到訪參拜,讓朝陽門石頭烏龜神傳說延伸出故事性色彩,更有傳說烏龜是阿猴城門旁土地公的座騎。


在日本,向神社獻馬做為神的坐騎,以祈願,從奈良時代開始,如果是祈雨獻黑馬,祈晴縣白馬,而台灣都使用銅製的神馬。在屏東,依靠民眾的信仰,也讓土地公有了烏龜當神的坐騎。土地公與烏龜神,讓傳說更多了份民眾信仰的依靠,使朝陽門能夠更為屹立不搖於屏東這塊土地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