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士林區 圓山水神社】

 


台北市有一座隱身於劍潭山上的小神社,那就是「圓山水神社」。圓山水神社位於圓山貯水池的右側,建於日昭和十三年,為祭祀水神及在建造圓山貯水池時殉職的水道課人員。話說水神社的歷史,就得先從台北的自來水歷史說起。日本統治初期,台灣地區瘧疾、霍亂等流行病盛行,因此總督府致力於建立水道系統,提供良好飲用水,是解決當時民生及衛生的迫切項目之一。

 

圓山水神社位於「圓山貯水池」旁。日治時期所建立的「圓山貯水池」,有人稱之為「台北第二貯水庫」,位什麼是第二呢?因為還有個第一貯水庫,就是「台北水源地」,現在的自來水博物館園區。明治四十年(1907 年)時,台北開始興建自來水供水系統「台北水道」工事,在公館設置了台北水源地唧筒室,抽取新店溪水引入台北水道,約可供應十二萬人每日使用。

 

隨臺北人口快速增加,至 1921 年臺北市人口已突破二十一萬人,自來水供水量嚴重不足,總督府乃決定開發大屯山附近之「草山水源」,於 1928 年 4 月開工,至 1932 年 3 月竣工。「草山水道」深具特色,其水源地是竹仔湖及紗帽山之地下湧泉,源頭以石砌混凝土造建築物加以保護,至今牢固如初。草山水道途經天母一帶山區,便是今日著名的景點「天母水管路」,沿山區綿延之水管路,中間還經過三角埔發電廠,充分發揮水資源之功能,最後引水至士林福德洋山子腳 (劍潭山西側山腰),築造「圓山貯水池」,水管隨著明治橋(後改名中山橋)送至今日中山北路一帶,供台北市民使用。

 

「草山水道」系統整個工程完成於昭和六年(1931 年)。其有效容積是九千立方公尺,可以蓄存湧泉七小時半之水量,然後設導水管越基隆河送水至市區。「草山水道」系統完成後,每日送水二萬八千八百立方公尺,可增加供水十七萬人用水量,連同「新店溪水道」系統全部供水量,則臺北市人口增加至三十二萬人時,用水尚可供應不缺。

 

建造草山水道,其難度遠超過台北水道,遇深谷需架橋,落差過大需設調整井(落差大到可以發電),天母水管路還是特別開鑿山壁,挖出一條路來,某次因為豪雨的關係,山壁土石鬆動崩塌,導致部分人員喪生,在草山水道完工後的第七年(昭和十三年,1938 年),水道課的同仁便在貯水池旁,建立了水神社,以紀念亡魂。有人推測另外祭祀有日本水神,無從查考。

 

前往圓山水神社,要進入自來水事業處,之前有個陡上坡,因為是假日,公家機關休息,我們取道大門口左邊的階梯。一開始,階梯呈一個大S形往上攀升,不算太陡,卻也是氣喘吁吁,看來沒事到這裡爬爬階梯也不錯。森林茂密,縱然今日高溫炎熱,也覺得身心沁涼。不久,視野開闊,一間高聳的方形建築映入眼簾。看起來,真的有幾分古蹟的滄桑感。

 

貯水庫的這棟建築,圓形拱門上寫了「活水頭」三字,是由昭和六年時的台北市尹(相當於今台北市長)所題;此高塔功能應為曝氣,塔後方的方形高起建築底下,就是貯水池,從活水頭下方門縫還隱約可以看見底下的通道,並能夠直接看到對面的出口(遠方貯水池的另一頭也有個曝氣塔)。貯水池的旁邊,有間規模較小的八角形配水井,主要功能是調配出水的水壓和水量。另一邊比較平凡無奇的方形小建築物,則可能是工寮。

 

圓山水神社在貯水庫旁。圓山水神社和日治時期有錢人私人宅院內的小神社,或公司廠區內的小神社一樣,屬於私有神社,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殿、石燈籠、洗手缽、狛犬、社名碑等等該有的一樣都不缺。本殿基座上面的中國式小亭子,聽說是民國七十九年自來水處重蓋的,而蓋亭子之前原本本殿就空無一物、或是留有日治時期的木造本殿就不得而知。

 

在「圓山水神社」的社名碑後面,刻著「昭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大概這就是神社的鎮座日。昭和十三年(1938 年), 距離今天有六十五個年頭,狛犬靜靜地守在這裡看著滄海桑田的變化。通往神社的階梯是兩段式,中間有一小平台,守護神社的「狛犬」就位於此地,狛犬石座上刻著「奉納」。

 

這對東洋狛犬似乎也帶著閩南風,和中式石獅子倒有相當神似。其實很多神社的狛犬都是請台灣師傅雕刻,但不少台灣師傅並沒有製做日本狛犬的經驗,就照以往做石獅子的經驗去刻,因此日本狛犬竟意外地被「本土化」了。

 

狛犬的擺放方向是面對面,也就是說很可能從日治時期到今天都不曾被動過。因為一般中式石獅子都是臉向外,日本狛犬則是兩隻面對面,不過台灣也有些日本時代留下的狛犬是面對面擺的,那是因為後來的人並不了解它們原本是神社的狛犬,而把它們當成一般廟前的石獅來擺放。

 

狛犬也不像中式石獅有雌雄的分別,狛犬基本上沒有去特意強調雌雄,只有張嘴(阿型)與閉嘴(哞型)的分別。 狛犬被製做石獅的師傅無意間本土化的關係,某些狛犬的確如中式石獅子一樣出現了性徵或帶著一隻小狛犬,代表雌的石獅子也會附著一隻小獅子。

 

石燈籠現存共四座,神社前面兩座,階梯入口兩座。在入口的這兩座,正面刻「奉獻」、「水道課現業員」。而上方神社本殿前的兩座石燈籠,正面刻「獻燈」、「水道課有志」,背面刻「昭和十三年四月吉祥日」。所以這些神社物品都是由日本時代水道課的員工所捐獻的,也說明它是自來水廠內的私有神社。

 



搭捷運去。

 



從劍潭站下車,對面山腳下有一棟白色建築,是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

 



對啦,就是這裡,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

 



圓山水神社位於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這棟建築的後山坡,假日大門深鎖,可以從旁邊鑽進去。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左側山徑。路線是半圓形,陽明分處兩邊都可以往上爬。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右側山徑。路線是半圓形,陽明分處兩邊都可以往上爬。

 



左側山徑這個樓梯先到「圓山貯水池」,再通往水神社。

 



走過蜿蜒的步道後,映入眼簾的是這番景象,有點滄桑。

 



小徑旁的廢棄雕堡。

 



入口處有一棵老榕樹,因任其自由生長,因此許多氣鬚都變成了枝幹,儲水池旁的八角配水井,以前也曾扮演重要的角色,主要功能是調配出水的水壓和水量。

 



作業塔外部,明顯感覺有修復過的痕跡,不過裡頭還是有外來植物的入侵。其實應該好好來整理這一個地方,不該在任由荒廢。

 



樓梯通到那哪兒?

 



此高塔功能應為曝氣,塔後方的方形高起建築底下,就是貯水池,其圓形拱門上刻有「活水頭」三字,但現在整個建築物爬滿了薜荔的藤蔓,看不清楚,是由昭和六年時的臺北市尹 (市長) 之題字,表示「圓山貯水池」所蓄積萬噸之自來水川流不息,是臺北市民賴以活命之水源,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草坪下方就是「圓山貯水池」,看起來一片平坦。最高的是曝氣塔,中間凸起處似乎是個通道,或許是維修使用。裡頭就是裝滿陽明山藍鑽級的泉水。

 



「圓山貯水池」所在地質堅固,無慮崩阻,且水質潔淨,不需沉澱、過濾等淨水設施,同時由於湧泉位置高亢,可依賴重力送水,不需任何動力,進出貯水池之地下長廊的入口處築有高塔。

 



「圓山貯水池」往水神社的參道。

 



日本神社固定型制,這麼小一間神社,也分成了三階。第一階的部分是個花園,有個寫著圓山水神社的石碑在神社左側,年代是昭和十三年(應該就是鎮座時所設立)。除此之外,階梯兩側各有一個石燈,是由水道課課員所奉獻,背面則刻著昭和十三年四月的字樣。

 



保存相當完好的「手水缽」,手水缽上頭刻有「奉納」和「水」的字樣,是讓信徒進入神社參拜前淨手洗滌身心的地方。

 



在手洗缽背部依稀可看出『昭和13年‧武部八三郎』,武部八三郎官拜當時的臺北市水道課課長。

 



在神社通道右側有個「手水缽」,是在祭拜前要先淨手用。

 



第一階左側石燈籠。階梯兩側各有一個石燈籠,是由水道課課員所奉獻,背面則刻著昭和十三年四月的字樣。

 



立於圓山水神社的第一階左側石燈籠,石燈籠正面刻有「水道課現業員」。

 



立於圓山水神社的第一階左側石燈籠,石燈籠的基座上刻有奉獻者的名字,現仍十分清楚。

 



立於圓山水神社的第一階左側石燈籠,是由水道課課員所奉獻,背面則刻著昭和十三年四月的字樣。

 



立於圓山水神社的第一階右側石燈籠。階梯兩側各有一個石燈,是由水道課課員所奉獻,背面則刻著昭和十三年四月的字樣。

 



立於圓山水神社的第一階右側石燈籠,石燈籠正面刻有「水道課現業員」。

 



圓山水神社鎮社碑。

 



圓山水神社鎮社碑。背面昭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似乎是鎮座之日。

 



圓山水神社鎮社碑。

 



圓山水神社鎮社碑旁,石桌及石椅。

 



往上走。立於圓山水神社,第二階兩側的狛犬,也稱高麗犬,屬東洋造形,為水道課同仁所捐獻。參道的盡頭就是主殿。

 



第二階上看神社主殿遺址。神社主殿是一座中式的小亭子,青瓦紅柱,是戰後重建的。原有的神殿是木造的日本神社格局,戰後荒廢而腐朽敗壞。

 



第二階參道兩旁的狛犬被完整保存,以「阿吽一一型」方式擺置,特色是尾巴呈現「螺旋尖塔形」。

 



母狛犬(閉嘴造型)帶著小狛犬的狛犬。

 



圓山水神社的公狛犬(昭和 13 年)帶有陽性性徵,較為少見。狛犬體積不大,但仍可感覺到它的威武。

 



狛犬岩石歷經多年的風霜,浸染出歲月的滄桑。下方石刻顯示,由日本商社共益社、高進商會、淺野物產株式會社、古屋商行共同奉獻。

 



賴騰鏞題「飲水思源」碑。

 



賴騰鏞題「飲水思源」碑。

 



狛犬旁即為一處四角涼亭,旁邊立有賴騰鏞題「飲水思源」碑。

 



水神社本殿已經被拆除,裡頭到底奉祀何神也不可考,基壇尚在,不過上方已經變成中式的亭子,完全沒有任何神像,只有一個香爐。但圓山水神社比起臺灣許多神社,已經是幸運的了。

 



狛犬旁即為一處四角涼亭,旁邊立有賴騰鏞題「飲水思源」碑。

 



圓山水神社於台灣光復後一度荒廢,後經自來水處員工及社會熱心人士共同整理修復,才得以恢復昔日舊觀。小小神社,但格局完整,從參拜道進入至神社,上下分三層,參拜道入口旁有手水缽、石燈籠。第二層平台,有一對狛犬,最上層左右側又各置一座石燈籠。

 



第三層是神社主體,香案前的地上有四個小孔,或許是舊神社建築體柱子所在之處。

 



這一層也有兩個石燈,一樣是水道課員奉獻。本殿前的石燈籠,正面刻有「水道課有志」,背面則是「昭和十三年四月吉祥日」。

 



本殿前的石燈籠,正面刻有「水道課有志」,「有志」就是「有志一同」。

 



第三層是神社主體,原來的木造建築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石台上的中國式小棚,備有香案蠟燭,但沒有神像。

 



通往劍潭山的登山徑。

 



循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右側山徑下山,旁邊為昭明寺。

 



回到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門口,旁邊為民宅別墅。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依舊大門深鎖。

 

 

 


=================我是分隔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