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 大同鄉 濁水祠殘跡】



樂水社區,隸屬於大同鄉,但不在台七線上,而是位在碼崙溪匯入蘭陽溪的地方, 是一般人來大同鄉玩時,幾乎不會造訪的一個小社區。但是在日治時代「理番政策」及「伐木作業」時期,大同鄉是以樂水部落為行政中心,當時部落有神社,軍營、鐵道、醫院、軍隊、砲台等機關,日治及民國初年大同鄉公所籌設於樂水村,火車站、餐飲店、郵局、理髮廳、麵包店等商家,可說是繁榮時期、盛況空前,在當時大同鄉原住民部落中,樂水村為最繁榮進步的部落。


只是好景不常,當太平山木業沒落並停止伐木,森林鐵道經年修復的龐大經費不堪負荷,再加上地理位置特殊,致民國 66 年太平山森林鐵道停駛,67 年鄉公所遷離樂水村。從此對外交通完全依賴宜 51 號鄉道,使得在交通可及性上,處於不利及不便地位,每遇颱風豪雨交易中斷,除公務人員上班不正常,居民洽辦公務亦極感不便等由,樂水村進入了沒有交通也沒有發展的黑暗時期,反而變成落後與貧窮的部落,頓時也慢慢被世人所遺忘。


其實樂水社區地處大同鄉境之中心點,而蘭陽溪到此也就開始進入了平原區域,而樂水社區是由蘭陽溪沖刷形成的廣大平原區域。早在日據時期就開始栽種水稻,素有「大同鄉穀倉」之美名,同時因為蘭陽溪水質優良,造就本區域稻米的純淨營養。目前本社區除了栽種無污染純淨水稻外,尚有大面積栽種柑橘、紅肉李、高冷蔬菜、生薑、桂竹、梨、桃等水果蔬菜,社區居民除了少數公職人員外,大都皆為務農。


「樂水村」北隔山接復興村、寒溪村,東隔三星山接南澳鄉,南大致以田古爾溪與茂安村、太平村相接,西則以蘭陽溪與英士村相望。「樂水村」原名「濁水村」,以宜蘭濁水溪 (蘭陽溪) 中穿而得名,民國 40 年 8 月以村名不雅,更名為樂水村。民國 60 年 6 月 1 日樂水村再以蘭陽溪為界,分為樂水、英士二村。


樂水村位於蘭陽溪中游山區,幅員相當遼闊,轄有東壘、碼崙、智腦等三個聚落,宜 51 線為主要對外聯絡道路,北通牛鬥,南往土場。樂水村為原住民村落,居民大部份為泰雅族,經濟以務農為主,但因謀生不易,人口外移為本村一大隱憂。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少數信仰天主教,村內兩座教堂為生活重心之一;教育方面僅有一所「大同國小樂水分校」。


樂水村有一處濁水祠神社殘跡。在日治時期,宜蘭縣大同鄉樂水村 (バヌン;碼崙社,原名濁水) 建有 バヌン (濁水) 祠。根據昭和 18 年 (西元 1943 年) 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濁水祠於昭和 9 年 (1934 年) 6 月 10 日鎮社,祭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天照大神,例祭日為每年的 11 月 28 日。


濁水祠神社原址位在樂水活動中心後方,如今已成為墓地。日治時期非常重視神社的設置,尤其是在都會城鎮重要地點,設置的地理位置通常在山麓平坦地,倚山面視開闊地,有俯視大地之意。而神社的配置,由參拜道到鳥居、拜殿,再到正殿幾乎是成一直線排列,而正殿的大小規模都有規定而不得逾越。


樂水社區的神社名為濁水神社,因為鄉治機關所在地,故規模屬於鄉治大小。而所在地碼崙部落,目前已很少人知道其所在正確位置,憑藉部落耆老口述與摸索揣測,在發掘的過程中,由參拜道的發現,發現神社的正確位置。參拜道筆直緩坡的向上延伸到神社正殿平坦區,兩旁皆有護坡小駁崁,已有部份遭人為破壞,且草木叢生。


神社的鳥居通常是以兩根大圓柱立起,柱頂再架上一圓柱木,形狀與中國之牌坊相類似。而鳥居應該是進入神社的大門,也正是由鳥居開始正式進入平坦的神社範圍。從濁水祠神社的遺址來看,鳥居的大木樁早已被人盜走利用,另從遺址上來丈量,濁水神社的鳥居圓柱直徑有 30 公分,柱與柱之間的寬度約 3 公尺。正殿遺址是一正方形石牆堆,長寬各約 9 公尺。從鳥居進入正殿前是一正方形水泥拜殿,拜殿進入正殿由六階階梯走道進入正殿。神社尺寸長寬各約 6 公尺平方,而方形基座應該是神社四周的護欄基座。


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地處於碼崙部落內,是樂水社區的信仰中心之一,已具有多年歷史,據目前教會內長老的口述,本教堂係由本地居民一步一擔,搬取蘭陽溪河床的石頭做為建築建材,堆砌石頭來完成與建,充分發揮了社區居民團結的活力與強力。目前建築物已由木頭木板改為鐵皮建材,這是原住民部落中近期特有的景象,主要是鐵皮建材施工快速,費用也較為節省,所以環顧目前所有原住民部落大都是以鐵皮興建的房屋。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leshui-atayal.org.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濁水祠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4544348




樂水橋。




碼崙部落的導覽圖就在路口。




導覽圖上註明著『日據神社』,雖然照片上看不出什麼端倪,不過至少知道,神社的方位應該在面向活動中心的左後方。




樂水活動中心。




濁水祠神社由活動中心的左後方水泥路進入,柏油路盡頭為樂水活動中心。




從濁水祠神社的遺址來看,鳥居的大木樁早已被人盜走利用,另從遺址上來丈量,濁水神社的鳥居圓柱直徑有 30 公分。




濁水祠神社拜殿進入正殿由六階階梯走道進入正殿。




濁水祠神社正殿基座上有一株樹。




濁水祠神社正殿基座,基座上樹根盤繞。




濁水祠神社正殿基座上的方形基座,應該是神社四周的護欄基座。




濁水祠神社正殿基座。




碼崙天主堂。




基督教長老教會,樂水教會。




基督教長老教會,樂水教會。




基督教長老教會,樂水教會。




基督教長老教會,樂水教會。




樂水社區是由蘭陽溪沖刷形成的廣大平原區域。早在日據時期就開始栽種水稻,素有「大同鄉穀倉」之美名。




東壘部落眺望台。




碼崙溪匯入蘭陽溪,溪口的碼崙橋。大同鄉樂水村碼崙溪上游,溪床土石不斷高積,過去宜 51 線舊碼崙橋和二座攔砂壩,遭土石整個埋沒,嚴重威脅新碼崙橋和部落的安全。85 年才建造完工的新碼崙橋,橋面距離溪床原本超過 20 公尺,但是現在已經剩不到 10 公尺。



 



=================我是分隔線=================




 




【宜蘭縣 大同鄉 智腦隧道】



太平山森林鐵路樂水段的智腦隧道,見證一段漫長的林業興衰史,在許多民眾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經歷百年風霜,隨著森林產業的轉型,智腦隧道沈寂了多年,大同鄉公所及樂水社區發展協會積極爭取列為歷史空間建築,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同意送審,對地方歷史空間保存及觀光休閒產業的發展,將更具意義。


太平山森林鐵道是在日治時代大正 10 年〔民國 10 年〕建置,從土場到羅東鎮竹林,全長 36.69 公里,沿途設有 7 座隧道,22 座橋梁。原本是為了運輸木材而舖設,後來增加載客列車,提供旅客服務。這七座隧道,自北而南編號,分別為:
一號隧道:九芎林隧道;為了繞開蘭陽發電廠天埤分廠的取水口。
二號隧道:牛鬥一號隧道。
三號隧道:牛鬥二號隧道。
四號隧道:牛鬥三號隧道。
五號隧道:東溪一號隧道;為了繞開蘭陽發電廠員山分廠的取水口。
六號隧道:東溪二號隧道。
七號隧道:智腦隧道。


在這七座隧道當中,目前以樂水段編號七號的智腦隧道保存最為完整。當年的智腦隧道都是以人工挖掘而成,隧道內部是岩石質地,可見當時工程之艱辛,至今幾近百年,依舊完好如初。智腦隧道不但是智腦部落的重要史蹟,同時也是部落從繁華走向平淡的見證者。隧道年齡已逾百年以上,自民國 68 年森林火車結束營運後,智腦隧道從此沈睡,而且逐漸被世人遺忘。


樂水部落位於大同鄉中部緊鄰英士村,依傍蘭陽溪與英士山,與台七省道遙隔相望,全村區分東壘、碼崙、智腦、東溪巷四個部落,背山面溪,風景宜人。智腦隧道,在車過樂水車站後,寬廣平直的道路就是舊鐵道的路線,長行一段距離後,減慢速度,注意右向略平行之岔路,進入後到達堤防,隧道就在堤防前方。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leshui-atayal.org.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智腦隧道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4544348












智腦部落圖説。




左為宜 51 號鄉道,右為原太平山森林鐵路樂水段的舊線,所改闢的產業道路。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日前在地方的要求下,派員到智腦隧道 (七號隧道) 踏勘,最後決議提送歷史空間審議委員會審議。




太平山森林鐵路,智腦隧道 (七號隧道) 北口。




智腦隧道 (七號隧道),南口已崩塌,僅僅透入一絲光線。




智腦隧道 (七號隧道) 中段的裸岩部分,以類似礦坑的方式,利用成排的木架作為支撐,圖中為支撐木架的基座。




智腦隧道 (七號隧道)。




智腦隧道 (七號隧道)。




智腦隧道 (七號隧道) 北口。




碼崙水圳取水口。




碼崙水圳取水口。




智腦隧道南口前綻籃的蘭陽溪水,找得到隧道口嗎?




智腦隧道南口。




太平山森林鐵路,樂水站。




太平山森林鐵路,樂水站,檢查站。




太平山森林鐵路,樂水站,廁所。




太平山森林鐵路,樂水站,站房。



 



=================我是分隔線=================




 




基督教長老教會,牛鬥教會。




基督教長老教會,牛鬥教會。




基督教長老教會,牛鬥教會。




牛鬥苗圃。




牛鬥橋上,遙看蘭陽溪右岸,太平山森林鐵路三號隧道 (牛鬥二號隧道) 北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