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 水里鄉 永興村(舊地名牛轀轆)】

 

永興村舊稱牛轀轆,據傳是從原住民語轉譯而來,也有人認為是早期牛隻群聚而得名,其位置在水里鄉的南邊,與市街隔著濁水溪遙遙相望;若以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永興村卻是一個讓人驚喜不斷的聚落,因為當地是水里鄉開發最早的地區,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早在清嘉慶十六年(西元 1811 年)有位泉州籍的墾戶林朋,籌資招佃入墾當地,後人為紀念其拓墾之功,遂在聚落中建一小祠來奉祀,並尊稱祂為林朋伯,除此之外,當地還有古厝、老樹、水火同源以及諸多的傳說,讓永興村充滿迷人的文化魅力。

水里永興村(舊地名牛轀轆)早期是南投縣鹿谷鄉所管轄,因為距離水里較近(濁水溪對岸就是水里); 在早期的老地圖上就有牛轀轆這個老地名,在台21線省道尚未開闢之前,這裡曾是很繁華的步行必經的中途站,現今大多數人已不得知老地名牛轀轆的由來。

永興村的舊地名為什麼稱為「牛轀轆」,主要和清代台灣開發史有關。話說清同治十三年(1874),總兵吳光亮受令開中路( 也就是八通關古道),次年(光緒元年,1875),從林杞埔 (今竹山鎮) 開路至大坪頂(今新寮,屬鹿谷鄉鹿谷村),進而由大水窟(今麒麟潭,鹿谷鄉永隆村),開至頂城(今鹿谷鄉鳳凰村)。這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條橫貫道路 (又稱為中路)。

路過牛轀轆的古道係吳光亮當時所開闢的另一條支線,沿著陳有蘭溪左岸通此地,並由此地西抵集集埔北到達埔裡社(埔里)。這個開路的過程,使得牛轀轆成為連接鹿谷、集集、埔里、信義等地之間的要道。據該地耆老回憶,當時的牛轀轆就十分熱鬧:牛車隊來往不息,此地因此以「牛轀轆」為名。

明治三十四年(1901 年),劃歸為斗六林圯埔支廳沙連堡牛轀轆庄;明治四十二年 (1909 年) 改屬南投廳林圯埔支廳沙連堡牛轀轆庄。大正九年(1920 年),改為臺中州竹山郡鹿谷庄牛轀轆大字管轄。到了民國35 年(1946)光復之後設村,牛轀轆乃改稱永興村迄今。永興社區行政區域屬南投縣水里鄉永興村,東、北緊鄰濁水溪,南靠牛轀轆大山,西鄰白石牙山脈;先民係由平埔族及閩南、客家等族群組成。

《台灣通史》列傳記載: 林詳,泉州人,居彰化之鹿港,聞內山土廣而肥,足以致富,遂鳩集資本,募佃農,以嘉慶十六年至牛轀轆,開墾竹仔腳山之南麓。鑿渠導水,以溉其田,凡百數十甲。 越數年,為大水所摧,僅存二十餘甲。據考據,林詳應為林朋,早期可能因音誤將「林朋」寫成「林評」(音同字不同),之後筆誤又將林評的「評」寫成「詳」。

同治八年 (1869 年) 6月林評因拓墾遇害,莊民念其功,建祠祀之,並供奉他為「開基祖」。現今永興村民每戶人家輪值一星期,負責於早、晚至林朋祠上香、奉茶。林朋對於當地的村民而言,宛如當地的地基主、土地公。

永興吊橋舊名是緣線橋,建造於日據時期,橋面約40公分是本區域對外交通為一的緣線橋,靠山壁的橋頭引道,採用竹竿樹枝編製成三十度斜坡便道,來回向上攀登沿山勢繞道行走,因斜坡便道及吊橋搖晃難行,須要大家互讓、互助、扶持、因而結識很多善緣,後來於民國五十年期間,台灣經濟進步車輛漸多以不敷使用,由永興村長陳吉村籌劃興建成現在的永興吊橋。

由於永興村是水里鄉開發最早的地區,因此社區內有許多的舊建築交錯相聚,營造出特別古樸的氛圍來,走在狹窄的巷弄中,讓人有一種回到過去的感覺。賴家古厝,建造於民國十三年,其建築格式仿介於閩南民宅與廟宇之間的綜合體,整體建築古色古香,藝術走廊間充滿豐富文化吉祥景象,其建材則引進新的建材木料水泥瓷片等、歷史意義非常獨特、是一座非常值得保存歷史古蹟。

賴家古厝創建於 1930 年(昭和 5 年),為傳統漢式三合院,正身及護龍之檐廊出檐構件雕飾精美,左護龍屋頂形式採用歇山式屋頂,是其建築特色之一。在 921 震災中,左護龍牆身因受地震外力導致傾斜,經緊急加固後終得保存。在聚落最後方的賴家古厝,是當地最有代表性的三合院建築,約有八十年的歷史,紅瓦白牆,儘管經過整修已失去原貌,但仍呈現出典雅與氣派的外觀,在正廳的檐廊上還有精緻的雕飾,而廂房屋頂上的尾脊更有花鳥狀的剪黏作品。

賴家古厝初建於大正十一年 (1922 年) 為傳統式三合院。合院格局「盛德堂」正身的懸山式;護龍近似歇山式而護龍牆身上方為夾泥竹編牆,內部護龍之檐廊出檐構件雕飾精美; 屋架為穿斗式木構,牆身上方為編竹夾泥牆,下部則為洗石子。 背靠山巒,前臨濁水溪。目前仍又為賴家後代賴維寬等六戶家族自居。部份結構為昭和五年 (1930 年) 所增建或修建。

由於永興村是水里鄉開發最早的地區,因此社區內有許多的舊建築交錯相聚,營造出特別古樸的氛圍來,走在狹窄的巷弄中,讓人有一種回到過去的感覺。在永興聚落最後方的賴家古厝,則是當地最有代表性的三合院建築,約有八十年的歷史,紅瓦白牆,儘管經過整修已失去原貌,但仍呈現出典雅與氣派的外觀,在正廳的檐廊上還有精緻的雕飾,而廂房屋頂上的尾脊更有花鳥狀的剪黏作品,是南投縣內罕見的民宅。目前永興村的社區圖書室,也是由賴家所提供場地而成立,對於當地的貢獻頗多。

永興村的社區圖書室稱之為「牛轀轆書會館站」是水里鄉圖書館推廣閱讀金點子計劃所成立的第一個圖書館分站,當地原是賴家從水里國中退休的 賴鴻儒 老師的陶藝工作室-「孟圓書齋」;對於地方文化及藝術創作深有鑽研的 賴 老師將他的工作室提供出來,讓社區居民有一個聚會與閱讀的場所,也讓社區的文化有一個生根與發展的開始,其熱心公益、犧牲奉獻的精神令人佩服。

在永興村的後山山腰處,有一間外貌像土地公廟的十二故君祠,據說在一百多年前,有十三位腦丁在當地提煉樟腦(但也有人說是築路的工人)。有一天,山區大雨引起山洪暴發,其中一名腦丁早已外出採買糧食,其餘十二人見溪水暴漲,唯恐危害村莊,於是急忙趕往山下要通知村民,不料卻在半途遭崩塌的土石活埋,事後,其遺體由村民集中埋葬於半山腰處,並建一草寮奉祀,稱為「十二故君祠」,每年 農曆八月二十日 是十二故君祠的聖誕千秋,當地居民都會舉辦熱鬧的慶祝活動,是當地一年一度的廟會盛事。

由於十二故君相當靈驗,因此香火頗盛,傳說早期村民於婚嫁時,如果沒有前去祭拜,新娘的轎子經過時轎樑便會斷裂,以示薄懲。後來,在大家樂盛行的期間,許多樂迷都會前往當地求取明牌,聽說中獎賺錢的人不少,所以有許多人會前來捐款酬謝,因此在資金足夠的情況下,原來的草寮目前已改建成磚造的廟貌,祠旁還有一間土地公廟,廟內同時供奉三尊土地公,亦顯奇特。

永興神木(又稱:牛轀轆大樟),樹齡超過三百年,是社區的生態指標;位於永興村社區活動中心旁共有三株老樟樹,樹齡已有三百多年,是當地十分珍貴的天然資產,然而那三株老樟,其實是從同一個根系所萌生而起,所以說它只是一棵樹也沒有錯,這種情形相當奇特而有趣。在老樟樹下建有一間小祠,用以奉祀樹神,另外還有一塊介紹樟樹的解說牌,顯見當地居民對老樹的重視。

除此之外,樹下亦建有一間土地公廟,廟外的牆腳黏貼有一塊已有 150 幾年歷史的古碑,那是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永興村土地公廟的遺產,根據村民表示,土地公廟在建廟之初,完全用石頭打造,石質的廟牆上鐫刻有捐款者的芳名及金額,而金額下方還有「串」「錢」等古老單位的字樣,因此深具保存的價值,所以在土地公廟重建時,村民遂將那面石碑安置於大樟樹下,一來作為歷史的見證,二來則為維護文化資產立下良好的示範。

永興神木,樹屬芳樟,樹齡約 300 年、樹圍 6.2 公尺、樹徑 1.6 公尺、樹高約 26 公尺、樹冠幅 400 平方公尺,為常綠喬木,葉互生,橢圓形,葉搓揉後,有樟腦味。春季開花,花黃綠色,成熟的果實表皮是黑紫色。樟樹身上有一種「醚有細胞」,會產生天然芬芳香味的精油,十分誘人。每年的夏、秋、冬三季中,老樹都披著濃綠色的外衣,其枝幹茂密、樹葉扶疏,然而,在春季時則另有不同的風貌,在萌發新芽後,金紅色的老葉紛紛地隨著春風陸續飄灑在地面上,形成嫩綠與金紅兩色的世代交替,也象徵著大地回春與大自然生態的永續。

再來要找尋牛轀轆三角點,我們續往坪林林道行駛,依循網友的資訊很順利找到投 61 鄉道,來到永興宮,永興宮即水里鄉牛輼轆社區 (永興村) 的集會場所,依山傍水環境非常優雅,先入廟中膜拜後,在此休息納涼一番,登山行腳中我們最喜歡這種無人干擾的寧靜景點,永興村民以務農為主,社區遍植竹林及檳榔,竹子是當地居民生活依靠,早期社會凡舉建築、家具、玩具皆以竹子為材料,創造出特有之竹藝文化,不過如今環境變遷大部份已改種檳榔。

牛轀轆聚落後方的大山就叫做牛轀轆山,這座海拔只有 758 公尺的小山,卻有一個從日本時代就設置的三等三角點,視野極佳。我們由廟旁左後水泥路循序而上,只要 15 分鐘的腳程,就到牛輼轆山,標高 758 公尺,三等三角點 5008 號,基點處有一庭園造景的荒廢處,腹地空曠展望佳,可俯瞰山下的水里城及濁水溪,更可眺望雲霧煙嵐的山巒美景。除了可展望集集大山,與山下的水里城鎮外,更是靜觀濁水溪與陳有蘭溪匯流處的最佳觀景點。隔著濁水溪,水里市區一目瞭然。牛轀轆山除了是觀察地景的好地方,在上山的過程,也是領略永興社區生態的好機會。

依地址尋找老樹時,內心一直存疑著「林朋巷」到底是人名或是地名?幾經詢問與求證後才知道「林朋」先生是當地人的「開基祖先」,後人尊稱他為林朋伯,為紀念他的開拓精神更設立祠堂來奉祀,並將當地的原名「牛轀轆」命名為「林朋巷」。現今每年 12 月 10 日是祭祀林朋伯的日子,平日裡村民們以戶為單位,每戶輪值一週,早晚三柱清香以慰先魂;而每逢必須祭拜祖先的節日,村民也不會忘記他老人家,香火不斷已綿延兩百多年。由此可見當地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情愫依然十分濃厚,在現今人情淡薄的社會中,擁有如此的情懷更顯彌足珍貴。 

 


=================我是分隔線=================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hike.ntpc.gov.tw/FS_A02.aspx?TRAIL_ID=224008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黃金瀑布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7027486

 


 


 


 


 


 


 


 


 


 


 


 


 


 


 


 


 


 


 


 


 


 


 


 


 


 


 


 


 


 


 


 


 


 


 


 


 


 


 


 


 


 


 


 


 


 


 


 


 


 


 


 


 


 


 


 


 


 


 


 


 


 


 


 


 


 


 


 


 


 


 


 


 


 


 


 


 


 


 


 


 


 


 


 


 


 


 


 


 


 


 


 



這是一處控制點,不過不是牛轀轆山三角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