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 坪林鄉 北勢溪畔觀音台 坪林茶鄉北宜高】

 


坪林是蜿蜒的北宜公路上的一處旅遊佳境。台北縣坪林鄉東北接雙溪鄉,西與平溪鄉相鄰,西南接石碇鄉、烏來鄉,東南與宜蘭縣相接,為北宜公路的中繼站,河谷平原分布溪流兩岸,海拔約為兩百公尺,不僅自然生態豐富,各種林相也極為珍貴,極適合露營類的活動。坪林原稱「坪林尾」,本意是指當地聚落乃是位於河邊林地傾斜處底部;西元一九二○年,正式將當地地名改稱為「坪林」。平坦的河階面稱作「坪」,又在林區建立聚落,因此取名為「坪林」。坪林境內為好山好水所環繞,北勢溪流經坪林鄉境,景色秀麗、水質清澈,更是引人入勝。

 

飲茶文化,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中國的茶葉是以「南包種,北烏龍」分部。事實上,在坪林所生產的包種茶僅次於南投鹿谷的凍頂烏龍茶。坪林鄉內八成居民都是茶農,文山包種茶也享譽中外,加上北勢溪流域內蘊育的豐富魚蝦,以及雪山山脈層巒疊翠,清新景色也是吸引人一探幽境的原因。多年來地方人士積極對北勢溪採取護魚的措施,坪林市街旁山坡上的更是孕育許多保育蛙類。除了享受茶葉風味餐,豐富的生態景觀也是值得一遊。

 

在坪林老街可以感受懷舊的氣息;溪畔的親水公園,不僅沿著北勢溪畔闢設觀魚步道,還興建親水吊橋溝通河道兩岸,讓遊客可走吊橋、賞魚,沿著觀魚步道散散步;午餐時間就到坪林街上的茶舍品嚐精緻茶餐,讓茶香與佳餚滋味在口中繚繞不已;然後至坪林生態園區觀賞植物生態;折返北宜公路循往金瓜寮溪觀魚自行車道,在宜人的鄉間暢快馳騁;再往金瓜寮深入,探訪溪畔的觀魚蕨類步道,吸收芬多精精華。

 

號稱是北台灣最大的青銅製「慈航觀音聖像」,總高 40 呎,位於 250 公尺高的山頂,可環視 360 度的景觀,據說坪林會有好山好水,就是因為在雪山山脈中藏有九條龍在護鄉治水。但自從北宜高速公路貫穿坪林之後,切斷了其中三條龍的龍尾,使這三條龍生氣的出走。正巧前幾年因為象神、納莉這幾個大颱風來臨,造成坪林重大的損失,因此鄉民認為這都是神龍在作怪。加上這邊原來只是一座涼亭,晚上漆黑又荒涼,總有鬧鬼的消息。所以後來坪林鄉長才在風水師的指點下,把這塊山頂改建成觀音台,請觀音來好好管管這些龍,不讓龍再作怪,就是所謂的『觀音降龍』。

 


《附錄:觀音台落成紀文》:
台址聳立坪林市集山麓,日據時代為神社所在地,素來有鐘靈毓秀風水寶地之說。幾經遊客建議及地方各界一致殷盼,設立慈航觀 世音尊像,期建立坪林風景新地標,翼與思源臺茶郊媽祖相望,共同庇佑坪林興盛、社稷平安、和諧。
年初承蒙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同意撥用此風景區用地後,正思經費如何籌措時,坪林福氣、機緣出現,渥蒙本縣永和耆宿慈善家林楚卿、林建裕、林益民父子三人善心善德,捐贈高11公尺之青銅鑄造觀音尊像,宏偉石獅兩對及座身周圍青斗石雕觀音手持物四十二種,價值約六佰多萬元,矗立山頂,莊嚴肅穆。
同時在地主無償提供土地共成下,使公所順利完成觀音台基礎工程及兩側登山步道,供各方賓客瞻仰觀音佛光,共沐慈恩、降賜福慧,並一攬坪林風光秀麗之美。
今為上述諸位善心大德,澤惠地方,萬世功業,特此撰文,永資感念。
坪林鄉鄉長     梁金生     2003 年 12 月 27 日

 

 

 

《我要怎麼去》

 

◎ 開車:
1、從台北開車走省 9 號公路經新店,沿北宜公路經水德產業道路即可達。
2、由景美走 106 號縣道,經木柵深坑及石碇走北 45 號縣道,經水德產業道路可達。
3、從宜蘭經礁溪走北宜公路,經水德產業道路可達。
4、開車從坪林老街往雙溪方向接北 42 道路前行可達。
◎ 搭車:
1、台汽客運:在台汽客運台北站搭車,經北宜公路往宜蘭羅東及蘇澳中興號, 班次從 06:10-20:10 約每小時一班。
2、新店客運:從公保大樓搭乘往坪林班車,班次從 06:10-1920 約 30-90 分鐘一班。

 

◎官方網站:http://www.pinglin.tpc.gov.tw/
◎參考資料:http://www.pinglin.tpc.gov.tw/townshipA.asp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6227978

 



抵達 106 乙縣道(石坪公路)。沿馬路走出去,左轉坪雙公路(北 42 鄉道),前行不遠,即看到觀音台步道的登山口。

 



北宜高旁蔣渭水紀念碑。

 



嘿,這台游覽車是小白的ㄅㄨㄅㄨ。

 



抵達 106 乙縣道(石坪公路)路口路標。

 



觀音台步道旁的涼亭,登山口旁為國道五號高速公路。

 



北宜高就在山下,而且雪山隧道的出口就在眼前,是欣賞雪隧的最佳位置。

 



觀音台後方還有登山小徑往另一座小山延伸,適合喜歡散步的人在賞完觀音台的景色後,可以繼續順著步道到涼亭。

 



觀音台步道山下的埤塘。

 



觀音台後方階梯陵線,階梯盡頭就是大馬路,於是折回,不管怎麼走,都可以欣賞美麗的山林,坪林有三多:山多、溪多、茶多。

 



站在這裡可以俯瞰雪山隧道口。

 



觀音台上,居高臨下,眺望遠近山水,俯瞰坪林聚落,景色怡人。

 



坪林茶園景緻。

 



觀音台立有一座四十尺高,以青銅鑄造的觀音聖像。

 



坪林觀音台在台九線往蔣渭水高速公路的路上。

 



觀音台步道,沿著起伏的小崗巒,爬向觀音台。途中,與北宜高速公路有近距離的接觸,是欣賞雪山隧道的最佳眺望點。

 



觀音台步道旁的涼亭,登山口旁為國道五號高速公路。

 



觀音台步道沿途亦無遮蔭,陰涼天氣或雨中來訪皆宜。

 



近觀國道五號雪山隧道北口的坪林行控中心。

 



國道五號的雪山隧道為北宜高速公路之關鍵性工程,又稱為北宜高速公路、蔣渭水高速公路,北起南港系統交流道與國道三號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相接。

 



上來到觀音台這往下可以俯瞰坪林國中跟整個坪林地區。

 



遠觀國道五號雪山隧道北口的坪林行控中心。

 



觀音聖像的台址是日據時代的坪林神社,知道坪林神社的人似乎不多,網路上也查不到坪林神社的相關資料。

 



高聳的青銅觀音雕像。筆直的階梯直上觀音臺,莊嚴法像,由遠而近、由小而大。

 



觀音臺建於2003年,據其簡介所示:「凡為苦惱所迫之眾生,只要聞觀世音之名,專心虔誠的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觀其稱名之音聲,即時予以救濟令其解脫苦惱,故名觀世音。」

 



觀音聖像的落成紀念碑文,僅提及台址是日據時代的坪林神社,並未詳述神社建於何年,以及戰後的遭遇。

 



遠觀國道五號雪山隧道北口的坪林行控中心。

 



近觀國道五號雪山隧道北口的坪林行控中心。

 



觀音台,是昔日坪林神社的舊址。筆直的階梯直上觀音臺,莊嚴法像,由遠而近、由小而大。

 



觀音台,是昔日坪林神社的舊址。筆直的階梯直上觀音臺,莊嚴法像,由遠而近、由小而大。推測此為舊神社的表參道。

 



觀音台步道山下的埤塘。

 



台北縣坪林鄉封溪護魚復育溪流十年,目前魚兒又大又肥,金瓜寮水域及北勢溪北宜高橋下至灣潭段仍禁釣,其餘河段皆開放釣魚。

 



觀音台步道山下的北勢溪。

 



觀音台步道山下的北勢溪。

 



坪林石雕公園。

 



觀音台立有一座四十尺高,以青銅鑄造的觀音聖像,下方另一平台,有一圓頂的殿堂,祀奉觀音神像。

 



清晨霧鎖坪林。

 


 


 


 


 


 


 


 


 


 


 


 


 


 

 

 


=================我是分隔線=================

 

 

 


 


【台北縣 坪林鄉 番外篇 雪山隧道一號豎井】

 


雪山隧道長 12.93 公里,為分離式雙孔公路隧道,兩孔相距約 42 至 60公尺,其長度為東南亞第一,世界排名第五。其西口自坪林苦嶺腳 (茶葉博物館北方) 貫入雪山山脈,從西北往東南方向走,到頭城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南方 (金盈瀑布東側) 鑽出東口。隧道作單向雙車道設計,每車道寬 3.5 公尺,行車淨高 4.6 公尺,瀝青混凝土柔性路面,坡度為 1.255% 自東向西爬升,最高速限每小時 90 公里。

 

雪山隧道車道下方為管線及通風廊道,兩主隧道間每隔 350 公尺,設可供百人以上避難之橫向人行聯絡隧道,計 28 座。每隔 1400 公尺,設橫向車行聯絡隧道,計 8 座,供車輛緊急疏散及維修救難用。每隔 1400 公尺於車行聯絡隧道之對面主隧道外側,設置長 45 公尺緊急停車彎一處。兩主隧道間聯絡隧道下方之施工導坑,於工程完成後供作維修救災及通風排水用。

 

雪山隧道設有三組通風換氣站及三組通風中繼站,每組通風換氣站設置二座通風豎井 (一進氣一排氣),及南北兩座通風機房。主隧道採加強縱流式通風系統,及頂拱懸掛噴流式風機,提供隧道內良好空氣品質及能見度,在火災發生時提供用路人最佳逃生環境。

 

雪山隧道三組通風豎井約等距座落於雪山隧道導坑上方,豎井之內徑除二號豎井為 6.5 公尺外,其餘均為 6.0 公尺;深度 250 公尺至 500 公尺。一號豎井位於鶯仔瀨向斜東南翼,一個單斜構造 (monocline) 上,此單斜構造近地表處因解壓及風化作用,岩體較為破碎,層面並夾有泥縫。地層岩性為中新世枋腳下部之砂頁岩層及媽岡層之厚層砂岩偶夾頁岩。

 

北宜高全線通車後,坪林老街人潮不再,因應雪山隧道造成周邊泉水枯竭,已規畫在水德村 1 號豎井附近,設置簡易自來水供給民生用水,但該地屬林務局所有,尚未同意租借,目前仍無法施作。水德村大湖尾地區受1號豎井開挖影響,山泉水幾近枯竭,國工局答應農友施作簡易自來水設備,供日常飲水和灌溉農地之用,卻沒做到,只在山區另闢水源,供給住戶們日常用水。

 

隧道完工後,地下水流動帶有可能會自然重建其原來之水文循環歷程,但是,也有可能這些一度乾枯的裂隙流動帶,會由於自然壓密與風化而阻塞永遠無法被重建,或是無法回到原來的補注與貯存量。 至於隧道本身,未來更要注意滲水與水壓的變化,因為在水文循環重建的過程中,水壓會隨地下水之累積而逐步上升,其過程可能是緩慢的,需數年甚至數十年。

 

我們對山區地下水的了解不多,全台很多河川沖積扇地下水的來源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山區類似的地下水流動帶。因此,未來更應注意山區水文地質的調查與水土保持,因為大自然是很敏感的,任何細微的改變,都將牽一髮而動全身,造成環境資源的永久破壞。

 



大湖尾產業道路入口。

 



大湖尾產業道路沿途的茶園。

 


 


 


 


 



大湖尾村民世居大尾山下,開墾坪林內山一帶茶園。

 



大湖尾產業道路沿途的茶園。

 



大湖尾產業道路旁往一號豎井路標。

 



一號豎井頂部排風用橫向排氣隧道口。參考地圖:http://www.panoramio.com/photo/48643788

 



一號豎井旁蓄洪池。

 



一號豎井頂部進氣隧道口。參考地圖:http://www.panoramio.com/photo/48643798

 


 


 

 


=================我是分隔線=================

 


 

 


 


【台北縣 坪林鄉 番外篇 雪山隧道 二號豎井】

 


因應長隧道的通風需求,雪山隧道沿線設置了一、二、三號豎井,深度分別有二、三百公尺深,每一豎井設有進氣井及排廢氣井。只是當年雪山隧道施工時,二號豎井也擔負了相當大的任務,負則協助雪山隧道的開挖,彌補落後進度。

 

一般隧道施工,多使用傳統鑽炸法,由於鑽炸法必須使用相當多的人力,以火藥開炸,除了工期太長,龐大人力,也容易造成污染,再者施工單位有意藉此提升國內隧道挖掘技術,在評估後引進一台造價十億元的全斷面隧道鑽掘機 TBM。TBM 機具施工時只能前進,無法後退,當初計劃先以鑽炸法開挖數百公尺後,就分別以三台 TBM 由東段 (頭城端 ) 三條主、導坑隧道,一路向坪林推進,不料 TBM 一路受阻,甚至慘遭挾埋,以致於雪山隧道九個施工處,除了在東口主坑、導坑兩處使用 TBM,其餘仍必須使用鑽炸法。

 

鑽炸法和 TBM 施工方法、進度都有很大的差異,在進行事前地質探查後,鑽炸法要先「排水和灌漿」,以固定隧道開挖,然後鑽孔,裝炸藥、結線後,就要進行開炸,炸藥的威力,足以讓土石飛散至數十公尺外,因此工作人員要疏散至少兩百公尺以上的安全距離,然後通風,將土石碴料出碴,接著還要架鋼支保、噴混凝土,岩栓,以支撐隧道岩盤。每次循環往往要花上十幾小時,卻只能開挖前進一輪約二公尺左右,一個月進度最多八十至九十公尺,速度相當慢,相對的,TBM 施工一天就可以前進十多公尺。

 

TBM 是依隧道洞口設計,雪山隧道的 TBM 直徑有十一點八公尺,長約兩百三十公尺的 TBM 大型機具內部就像一座自動化作業工廠,內部設有中央控制室,可以控制開挖的方向和速度,而 TBM 前頭是鋼鐵削刀,用來磨碎開挖面,再以自動輸送帶出碴,接著是運送水泥鐶片,進行支撐作業,TBM 雖然速度快,但也缺乏彈性,只要一被岩盤擠壓,崩塌、受困就無法繼續前進。

 

位於坪林的二號豎井,當年的工作現場,得搭乘昇降人籠緩緩而下,大約花了十分鐘才到達豎井底部,位於地底下二百五十公尺深的封閉環境內,豎井內的環境顯然比地面上的隧道工程更惡劣,在潮濕、悶熱、黑暗的空間,貨車來往,夾雜著機具吵雜的噪音,因為大量湧水,隧道地底滿是灰黑泥濘。從豎井底部往坪林、頭城兩端開挖,因為使用傳統的鑽炸法,在裝好炸藥,準備開炸時,施工人員都必須疏散到二百公尺以外的地方,開炸後大量的粉塵,讓地底下隧道的空氣更為惡劣,除了棘手的通風、排水問題,因為空間有限,大型機具甚至貨車,都必須先行拆解後,才能運送到豎井底部。

 

如今的二號豎井,早已不見當年回顧當年雪山隧道施工的痕跡。正因為從二號豎井底部往坪林、頭城兩端開挖,雪山隧道得以提早打通導坑,穿越雪山山脈破碎、惡劣的地質帶,通過六大斷層,讓我們享有今日台北到宜蘭的便捷交通。

 



北宜公路上的碧湖橋。

 



往尖山湖的路口,豎立著『妙音禪寺』的牌樓。

 



往尖山湖的路口有路標,指著『往二號通風豎井』。

 



往尖山湖的產業道路途中,回首眺望北宜公路上的碧湖橋。

 



往尖山湖的產業道路,路旁的山溝。

 



往尖山湖的產業道路途中,眺望西北方的源茂山 (樟枯坑山)。

 



往尖山湖的產業道路途中,路旁小瀑布。

 



往尖山湖的產業道路途中,路旁小瀑布。

 



往尖山湖的產業道路途中,路旁山溝間的光影與落英。

 



往尖山湖的產業道路途中,往雪山隧道二號豎井的叉路口。路旁電線竿標示著『尖山湖 41』。

 



往尖山湖的產業道路途中,往雪山隧道二號豎井的叉路口,位於 2.5K 標示處。

 



雪山隧道二號豎井。參考地圖:http://www.panoramio.com/photo/49895217

 



往尖山湖的產業道路,路口的標示牌,標示往湖桶古道與尖山湖瀑布。

 



北宜公路上的碧湖橋。

 


 

 


=================我是分隔線=================

 


 

 


 


【台北縣 坪林鄉 番外篇 雪山隧道 三號豎井】

 


「北宜公路」約於 55.8K 處,左邊的車道岔路便是「四堵戰備道路」入口,取左進入。轉入四堵戰備道。四堵戰備道全長約八公里,沿途幾乎沒有會車的地方, Joy and Tom 只能懷著膽戰心驚的心情上路,還好全程沒遇到車,沒有會車的困擾。

 

到達「四堵戰備道路」底約 7.8K 處,此處有大片軍事設施,並有一座電信轉播站。停車路旁,軍區狗叫驚動裡面的阿兵哥,出來關心一下。我們告知是來爬山的,阿兵哥很客氣,並且把狗也叫進去了。因為不知道上「三號豎井」的路在哪兒,所以就出來步行到處找找,天氣很冷。

 

路底有軍營及一堆發射站,車停倒是很方便。這裡有路去接北宜古道,記得當年 Joy and Tom 走進這條叉路,真的十分痛恨芒草,尤其是比人高又會掩沒路跡的芒草,陡下後就是陡上。山頭的各種發射站,怎麼走起來這麼痛苦。看看另一頭的鶯子嶺山,不敢去走這一段漫長的芒草路。不過今天是要找「三號豎井」,不是來登山。

 

一路沿著舊車道找回去進去,沿途一直很注意找「三號豎井」入口,但是一直走回到「四堵戰備道路」 0.6K 處,右邊見到明顯柏油路入口,看樣子路況還不錯,轉入續行走到底即為「三號豎井」。

 



四堵戰備道往雪山隧道三號豎井叉路口。

 



四堵戰備道往鶯仔頂路上。

 



雪山隧道三號通風豎井。參考地圖:http://www.panoramio.com/photo/49895222

 



北宜公路往四堵戰備道叉路口。

 


 

 


=================我是分隔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