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引簡介


東引位於福建省羅源灣與三都澳外海,由東、西引兩島組成,東引島世尾山的東岸,位處東經 120 度30分08秒,是本縣列島極東位置。西引島北固礁北岸,位處北緯26度23分08秒,是本縣列島極北位置,也是目前中華民國有效管轄的領土中,「最北」的國土。想像中,東引似乎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偏遠小島,但是一旦身臨其境,就會發現島上有這麼多美不勝收的景物。山的雄偉,海的浩瀚,四季的變幻,構成一首壯觀的組曲,令人流連忘返。於汪洋之中,懷抱以蔚藍的天空,清碧的海水,令人心曠神怡。全島地質以花崗岩居多,懸崖峭壁,怪石林立,無不險峻奇偉,令人嘆為觀止。


東引舊稱東湧,湧的古字為「涌」或「甬」,湧浪的意思,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善於海上航行的閩越人流傳下來的字。「東湧」兩字最早見諸史書,是距今近六百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明廷曾設遠哨於東湧。而後,距今四百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曾發生馬祖列島開發史上著名的「東湧偵倭」事件。數百年來,在明、清兩朝的史書與圖籍上,東引又有「東永」、「東引山」等異名。直到民國45年 7 月16日,馬祖列島開始實施戰地政務,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正式成立,宣布撤銷長樂、羅源兩縣政府,西犬、東犬與東湧三鄉,均併入連江縣政府。同日,東湧鄉更名為東引鄉,東湧國民學校也更名為東引國民學校。於是,「東引」兩字一直沿用至今。至於為何更名,據馬祖《連江縣誌》及東引畫刊等政府出版物之記載,由於島上建有東湧燈塔,指引過往船隻,我軍駐守島上,因其具有「指引我軍早日直搗黃龍、收復河山」之意,遂更名為「東引」。


由於海島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東引變化多端的氣候型態,四時風情,各異其趣。暮春時節是著名的霧季,全島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霧海裏,陣陣氤氳,飄浮翻騰,構成一幅如幻似夢的景緻;仲夏夜裏,皓月當空,銀星萬點,萬籟匯聚,海風拂面,正是一派南國風情;秋風蕭瑟,滿山的狼尾草,迎風展姿,黃色的野菊花,開遍山坡,將全島粧點出絢麗的色彩;冬季的天空,細雨紛飛,冷冽的北風長驅直入,偶爾天降白玉般的霜雪,以優美的舞姿,冉冉降下,使人在陣陣驚喜中忘卻寒凍。


***************************************************************************************************



中柳及樂華村


馬祖列島,大多一村一澳,但由於東引鄉人口多集中南澳,為了在「鄉」之下至少設二村,因此從「中路」一分為二,靠天后宮一邊為中柳村,靠白馬尊王廟一邊為樂華村。


中路:從南澳「澳正」直達東引國小的一百多層階梯,叫「中路」,中路將南澳一分為二,昔日階梯旁邊是大水溝,現已全部加蓋。


中柳:源於「中流」(今稱中柱島,上有「中流砥柱 」勒石),為雅其名,於是取名「中柳 」,當作村名。昔日民眾稱中柳村七棟下方聚落為「中流角」。


樂華:原名「老鴉角」,因為白馬尊王廟前方一塊露出海面的礁岩,形狀酷似「老鴉 」(後來由於興建中柱港連外道路,而被埋入土中),於是民眾稱上方的聚落為「老鴉角」。民國30年間,東引鄉中兩位耆老為雅其名,改稱為「鑼鈸角」,於是白馬尊王又名「鑼鈸角白馬尊王」,沿用至今。後來馬祖行政公署再改為「樂華」,當作村名,沿用至今。


***************************************************************************************************






東湧燈塔


東湧燈塔位於東引鄉東北方世尾山突出的山頭上,由於歐風建築風格,被當地居民譽為「東引別墅 」。根據東湧燈塔的管理員表示,東湧燈塔於民國77年經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是台閩地區位置最北的一座古蹟,落成於清光緒30年,曾歷經民國 2 、35、44、55年之數次整修。塔高14.2公尺,中空圓筒型,塔身向上逐漸縮減,塔頂是個半圓型穹隆構造,頂上安裝風標和避雷針。燈塔下方崖邊設有霧砲兩尊,現改增設霧笛一座,取代霧砲做為助航之用。


聳立於懸崖峭壁上的白色燈塔,和崖下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格外引人入勝。燈塔後方的附屬房舍,為英國工程師設計的十八世紀英國式建築,全部建築位在陡峭山巖上,外觀古典優雅,建築物間,全由曲折而上的石階相連接,正與馬祖聚落建築特色相吻合。站在房舍陽台上,儘管沒有陽光的照耀,白牆跟懸崖峭壁依舊對比分明。碧海、藍天、白牆,教人以為來到了希臘。黑色的欄杆,白色的牆,沿著山勢蜿蜒而上,極目遠眺,但見海浪在岩石間翻滾、騰越,激起一篷篷浪花,直教人興起遺世獨立、心曠神怡之感。


***************************************************************************************************



太白天聲


前往東湧燈塔途中,太白天聲觀景台就聳立巍峨巨石之上。站立觀景台極目四望,沿岸岩石粼粼,地景險峻,遠眺汪洋一片,在春夏之交,雨霧迷離,風聲與海浪澎擊沿岸之岩石,潮聲交錯,有若太虛幻境,因以得名。在此可鳥瞰半個東引島的層巒疊嶂,亦可飽覽斷崖峭壁的海天之險,令人目不暇給,留連低徊。「太白天聲」位於前往燈塔的步道上,不過2、3分鐘步程。由於春末夏初的霧季,燈塔區域總是籠罩在一片迷濛之中,停駐此地,只聞濤聲不見大海,引頸四望,亭下之海岸為軍事據點「天聲堡」。


***************************************************************************************************



擂鼓石


擂鼓石位於前往東引燈塔的步道左前方,不遠處的臨海坡地,旁為一約有兩人高、圓鼓般的花崗石巨岩突立於路旁,狀似天上巨神遺落人間的大鼓,似乎經由敲擊便能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每逢霧季,煙雨迷濛,再加上濤聲隱隱,令遊客恍如置身太虛幻境。圓鼓上方狀似一頭趴著的豬公,為一特殊地質景觀點。行經此處,加一點想像力,隱約間,沈昂的鼓聲咚咚入耳。


***************************************************************************************************



烈女義坑


位於大紫澳後方,此處為天然形成的海蝕崖,崖高百餘公尺,氣勢懾人。相傳為清末一民船女子投崖殉節之處,居民感其節烈,遂名其崖為「烈女義坑 」。現有圍牆及欄干延伸至坑谷,欣賞獨特之天然景觀。另在烈女義坑西側,有一塊巨石名為「烈女石 」,相傳一女子坐望夫歸而得名,亦屬獨特之巨石景觀。


根據烈女義坑碑文記載:清末光緒年間,政綱失常,天下大亂,盜匪起於東南,轉掠沿海諸島,焚燒里舍,劫擄民船。一日,賊寇出海掠奪漁船,殺其主人,奪一女子,歸至島上。美姿儀,不詳其姓氏,賊首悅其色,欲玷污之,堅拒不從。賊雖百般誘說,仍不為所動。賊怒,乃以刃加其頸,勃然曰:「從我生,逆我死 」,烈女叱曰:「我良家女,死不受辱 」,賊知不可屈,乃幽之囚室,絕其飲食。歷數日,俟守者稍懈,潛逃而出,至海濱懸崖,西望慟哭,自投崖下而死。東湧良民感其節烈,名其崖曰:「烈女義坑」。


***************************************************************************************************




一線天


為一處海蝕地形,兩岩壁垂直相鄰至相接,下通海、上接天之海天麗景地質景觀,底部海潮夾雜侵蝕石塊,如萬馬奔騰之聲音,壯闊迴繞於岩壁間。岩壁上題有「天縫聆濤」四個大字,是民國61年參謀總長賴名湯蒞臨東引巡視時所題。


一線天目前仍為軍方駐守之重要據點,設有步道,並在一線天之岩體中段,穿鑿隧道及架設一跨越兩岩壁之橋樑,藉此可繞行一周,行經其間,步道幽暗,濤音繚繞,別具一番「絕壁聽濤」滋味。


***************************************************************************************************






安東坑道


位於東引指揮部下方,一條鑿穿二重山的巨大戰備坑道屬接海人工洞穴戰地景觀,其內坡道約30度,直通海邊三處射口。安東坑道真的很值得參觀,不走入這裡,還不知道坑道可以開得這麼寬廣,一間間的房舍,就在坑道之內築起,官兵寢室、集會的中山室、廁所,這些生活設施不說,甚至豬舍都有,真是五臟俱全;只是人豬同坑,可以想見東引官兵在陰冷的隧道中,生活環境之困頓與辛苦。


安東坑道盡頭還有對外孔道,這些打通山壁的孔道,引進了外來光源,使得安東坑道顯得較其他坑道來得明亮,而從軍事用途轉為觀光後,這些原本為防禦目的而設的孔道,成為優良的觀景平台,較寬廣者,甚至還可以享受露天音樂會,在這裡聽海浪演唱,頗為怡然自得呢!


由安東坑道遙望,倨守危崖的東引島燈塔,白色的建築群如白龍盤倨,如同該島的守護神。早期的戰備通道,坑道目前已無軍隊駐防,今日已成為賞鷗的好地點。每年每年入冬至出春,這些貴客由日本南下過冬,飄然而至,從坑道口向外望出,對面礁岩棲息著一千多尾珍貴的保育鳥類「黑尾鷗 」。


***************************************************************************************************





燕秀潮音


燕秀澳原名「燕岫澳」,福州話「岫」音「秀」是「巢」的意思。由於東引海風強勁,燕子無法在屋簷下築巢,昔日島上燕子大量棲息於「潮音洞」內部崖壁,民眾稱「燕岫窩」,後因國軍進駐,國軍進駐後,由於「岫」於「秀」同音,於是誤植為「燕秀澳」。目前燕秀澳為兩棲連部隊營區,不宜入內。


位於燕秀澳兩棲連上方的「燕秀窩」,為一處天然形成之濱海「風洞」,藉著谷底裂縫與大海相通,每日潮汐引發潮水灌進谷底,潮浪撞擊岩面引發迴響,旋盪於山谷間而成名。燕秀窩有一觀景亭,最高點可觀看四周景色,欣賞兩旁的海崖、海灣、海岬及海蝕洞等多種不同景觀。尤其遠眺素有「金花銀燭」美譽的「老鼠沙石林 」,更是美不勝收。目前該景點建有潮音亭及環谷步道,附近並遍佈保育類植物濱柃木及海桐,深具生態觀光發展潛力。


東引鄉耆老陳瑞琛曾撰述「燕秀潮音」之由來,略謂該處有個海天之窠,由上俯視海浪擊礁並舞樂之聲(福州話「燕秀窩 」,即燕子築巢之處),由於本島海風強勁,燕子多無法在屋簷下築巢,都集中在「燕秀窩 」築巢孵卵,由於國軍進駐後,某夜在附近舉行實彈演習,燕子突遭槍砲聲隆隆巨響驚醒,群鳥亂飛,互撞慘死大半,此後便不再有燕子在該處築巢。


***************************************************************************************************











北海坑道


北海坑道原名「潛龍坑道 」,位於燕秀澳西側、東引苗圃下方。民國57年間,馬祖防衛部司令雷開瑄中將基於攻防一體之戰略指導與作戰任務需要,各於南、北竿及東引開鑿可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藉以保持戰力於九天之下,並將此案定名為「北海案 」作戰工程。


該工程由李定指揮官主持開工,東引反共救國軍第四大隊、第二大隊與第五大隊先後投入大批兵員,不分晝夜輪班施工。構工官兵除了用炸藥爆破外,均靠人力使用鐵耙、圓鍬、十字鎬等一鑿一斧,開挖花崗石岩壁而成,堪稱鬼斧神工之作。期間曾因施工官兵爆破炸藥不慎,造成重大傷亡,數十名官兵因公殉職。


坑道從北海通往南橋頭,全長 182 公尺,寬10公尺,高12公尺。後由於一度強烈颱風長驅直入,造成軍方「鐵血號」交通船沈沒,於是在民國69年間,軍方派遣 519 工兵營進行整修,封閉南橋入口,原來全長 182 公尺、雙向貫通的北海坑道,完工後只剩 148 公尺,船隻只能從北海單向進出。


民國76年,中柱港完工啟用,北海坑道遂遭棄置,後因年久失修,軍方乃上鎖封閉多年。連江縣政府為發展觀光,取得軍方同意開放觀光,斥資新台幣1260萬元,於89年 2 月動工整修。完工後,坑道內整修寬 1.8 公尺的步道及欄干,裝置感應式自動照明設備,並於坑道末端岩壁上樹立八名構工者塑像,緬懷當年施工之景象,供遊客與之合影留念。坑道周邊則進行美化工程,興建紀念碑一座,另構築拱橋跨越坑道前方,可就近欣賞完整花崗岩海崖、海岬、海蝕柱等海岸地貌。北海坑道景觀工程已於民國89年10月完工,對外開放,是東引鄉最具戰地風味的觀光景點。


***************************************************************************************************



東引酒廠


位於燕秀北方山坡上的東引酒廠,已有將近40年歷史,是地方上唯一具規模的製造業,產製的「東引陳高」,採用自然醱酵古法釀製,甘醇好入喉,被公認為高梁中之上品,馬祖地區軍民常用來款待嘉賓,也是觀光客的最愛。


為凸顯東引酒廠之特色,政府計畫斥資新台幣2000萬元,進行「東引酒廠環境美化暨增設觀光設施計劃 」,推動酒廠周邊環境景觀的美化,增加道路指標,以塑造東引酒廠的外觀自明性;設置簡報展售中心,放映介紹東引酒廠特色的多媒體影片、品酒、各色酒類展示;製作東引名酒的系列多媒體簡報系統;規劃酒廠的參訪解說動線,加上觀光解說,使之具備參觀與學習之功能;改善酒廠建築景觀,使其具有戰地及閩東建築的特色,提供觀光客不同的參訪體驗。


***************************************************************************************************




海現龍闕


位於風虎角東側海濱,北澳口南方,由東引加油站旁沿著雜草叢生的小徑下行,岩盤經年累月遭受海浪沖擊,沖刷成為奇特的「海蝕門」。此一海蝕自然景觀,乃因迎風面之黝黑的玄武岩地質,受狂風夾帶巨浪,經年累月衝擊,將海濱之玄武岩地盤,沖刷出一條寬度逾丈的缺縫及一道海蝕門。每當巨浪捲起,或遇上3至5月的東引霧季時,海蝕洞拱門的形狀在浪濤霧裡若隱若現,彷彿黑色的巨龍在汪洋中戲水舞動,因此得名「 海現龍闕 」,又稱「潛龍鬧海」。
 
***************************************************************************************************





中柱港


中柱港的興建,是改變東引命運的歷史大事,民國76年完工啟用後,成為東引鄉的門戶,大大改變了東引島居民的生活動線。而過去提供船隻進出的南澳碼頭及候船大樓,則遭到拆除的命運。今天的中柱港擁有廣大腹地,與南竿的福澳港同為深水港,可停靠5千噸大型船隻,港區設施齊備,有候船室、港口大樓、浮動棧橋及停車場等完善設備。搭船來到東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斗大的「中柱港」三個大字就刻在港口大樓後方的山壁上,大船入港,數公里外即可望見,現今已成為東引島的地標之一。


***************************************************************************************************



白馬尊王廟


座落於中柱港北側,往南澳村落道路山腳下的「白馬尊王廟」,是本鄉民間信仰重鎮,廟裡主祀的白馬尊王,乃地區民眾膜拜的守護神,流傳著許多傳奇故事。現有廟宇是民國76年10月,配合中央基層建設方案及地方募款重建完成,雕樑畫棟,廟貌極為考究,每年元宵節後舉辦的白馬尊王出巡、迎神活動,是地方一年一度的民間信仰盛事。


該廟碑文記載:白馬尊王係清順治年間由福建連江分祀而來,相傳清初甲午之春,漁民出海作業,突遇狂風巨浪,眼看漁船即將翻覆,突然出現一位身著白衣的長髯老翁駕雲降臨,施法解難,漁民獲救,咸認白衣老翁乃尊王化身;民國 8 年,長邑海嘯引起水患達兩丈深,屋舍毀壞逾千,人畜溺斃無數,唯獨置於木楻上的尊王塑像滴水不沾;14年,漁船載著新掛袍的尊王,途中船底罅隙滲水,船上所有東西皆濕,唯獨尊王衣冠光褶如新;55年,艾麗絲颱風肆虐,廟宇坍塌,片瓦無存,唯尊王與夫人安然無恙,舉鄉皆知,無不嘖嘖稱奇。


***************************************************************************************************



忠誠門


為一仿古半圓型城牆式建築物,門前有海巡部隊持槍站崗的衛哨,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態勢。昔日為東引鄉門戶,但自中柱港完成後,已失去城門功能。


穿過城門,村落依山勢而上,階梯左方為中柳村,右方為樂華村,近忠誠門保留有較多傳統閩東民宅,以花崗石為建材,樸拙堅實。拾階而上,頗有「戰地九份」的風味。其左後方為天后宮,為地區重要的寺廟,可俯瞰整個中柱港。


***************************************************************************************************





中柱島感恩亭


中柱島是位於東、西引之間的一座小島礁,民國65年,國軍建造「介石橋 」長堤,連結東引。早期中柱島上建有關帝廟一座,並有「中流砥柱」勒石,外形如一隻伸出之大食指。後來東西引興建連堤,兩島交通稱便,防區國軍遂於島上建一「 感恩亭」,內置故總統蔣經國之巨大塑像,關帝廟則遷移至東堤附近。中柱島至忠誠門間,另有先總統 蔣公手書「其介如石」及「 梅臺 」、「固若金湯 」、「中柱堤」等勒石。


中柱島上感恩亭為觀賞東西引島 360 度制高點,視野開闊,景致極佳,附近也是釣客最愛的釣點,惜冬日強風直襲,遊客難以久留。


***************************************************************************************************





東湧水庫


馬祖的東湧水庫,供應東引島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淡水來源。事實上就是在小山溝的下方建築一道水泥壩,攔截降雨後所形成的地表逕流。這就是整個馬祖群島的供水模式,經過淨水處理之後再以水管供應全島的淡水需求,由於這種類型的水庫蓄水量有限,若長期不下雨就會有缺水的危機。


東湧水庫集水區內最嚴重的污染源乃是地補庫、汽車連、發電廠與保修連之廢油料、化兵排之有毒化學物質及北澳村上方之農藥污染,使水庫出現優養化現象,甚至水質有惡臭產生;另外,集水區內的軍方單位及北澳村大多無獨立的污水排放管,易造成污水滲入地下水,一旦暴風雨來臨,便滲透進水庫,引起水庫水質污染。因為地勢的關係,長期以來從油槽或管線所洩漏出來的柴油,對下方處的澳口反而是影響更嚴重。所以過去在北澳口撿拾的生鮮貝類及釣獲的魚,常發現帶有濃重的臭油味,也因為有油汙染的疑慮,近幾年來也鮮少有民眾到北澳口的潮間帶撿拾貝類。


***************************************************************************************************





東引遊客服務中心


東引遊客服務中心為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最早完成的遊客服務站,位於中柱港南方的山頭上,建築兼顧防風設計而伏低,但仍相當醒目。根據站內東引遊客服務中心管理員表示,東引遊客服務中心提供完整的東引資訊介紹, 包含開發史、漁業資源、居民信仰、自然生態及遊憩資源等。


東引因魚種類多且量大,早已是台灣海釣客的天堂,東引遊客服務中心為配合獨特的地形地質景觀、軍事堡壘風貌,發展「海釣」、「坑道碉堡尋密」、「海天一色觀地景」、「石蒜花之戀」等主題展覽。若是想要預約參觀據點,包括一線天及海現龍闕等,也是必須先至東引遊客中心預約登記。照片中為東引遊客服務中心管理員。




***************************************************************************************************



東引發電廠


東引距離馬祖的行政中心南竿最遠,開發較晚,民國五十年代國軍進駐後,才開始設置小型發電機,但民間仍以煤油燈、蠟燭等作為照明,因缺乏電力,不僅居民生活不便,地方的建設也難有發展。民國五十九年六月,由國防部與台電公司共同出資,興建東引發電廠,同年十月底正式供電,並交由東引指揮部管理。六十三年馬祖電力公司成立,隔年將東引發電廠納入管轄。東引服務所在山上原﹁一廠﹂廠房,民眾若不方便前往,打電話服務所就會派員到家裡去幫忙填寫申請表、登記單等。服務第一,以客為尊,外島居民享受到的貼心服務,超過大城市。




***************************************************************************************************



東引加油站


東引加油站位於東引國中小後方,「海現龍闕」景點上方。依加油站管理員表示,加油站初期只供應92無鉛汽油、高級汽油、柴油及漁業用油。之後連江縣物資供銷處有鑒於油品供應之安全及儲量需求,又增建油槽,供應95無鉛汽油及高級柴油。95無鉛汽油及高級柴油價格原比照中油在台供應價格,而後更因為配合離島建設條例免徵營業稅,汽油售價甚至較台灣地區便宜5%,所以騎機車環島一週汽油約莫只要三十元。照片中為東引加油站管理員,比照正常上下班時間工作,中午休息。


***************************************************************************************************



東湧日報


東湧日報原名「神鷹報 」,創始於民國46年10月10日,發行所為東引指揮部,發行人為歷任政戰部主任。49年更名「東湧日報」。54年 9 月,正式奉頒編制。自開辦至此一階段,都用手刻臘紙油印方式出報。除發行日報外,戰地政務期間,東湧日報社並曾發行「東引畫刊」、製作「東引風情畫」、「東引風情賀卡」、「東引風情桌曆」等出版品,宣揚地方建設、介紹東引風土人情。報社原址位於中正堂後方,房舍於民國67年 2 月 1 日落成啟用。88年 7 月17日,遷移至東引指揮部莒山廣場下方新址。照片中為報社原址,位於中正堂後方,目前已荒廢。


***************************************************************************************************



東引種豬場


民國69年,在農復會鼎力支持下,成立東引農改分場,開始積極改善農業生育及生態環境,同時引進優良牲畜品種繁殖推廣,補助興建禽畜舍,提高育成率,並辦理肉豬共同運銷等業務,保障農民收益,奠定農業基礎。


然而,民國81年戰地政務終止,軍民分治後,由於防區各部隊均成立副食品供應中心,從台灣進口冷凍雞肉、豬肉等副食品,致使地區畜牧業無以為繼,東引農改分場所屬仔豬場首先停止生產仔豬,民間兩戶養豬戶於80年間興建完成之老鼠沙養豬專業區,亦被迫歇業。並由於政府精簡組織,陸續裁撤東引農改分場畜產股、作物股,近年來,東引鄉農業生產漸趨蕭條。




***************************************************************************************************



清水澳


位在西引的清水澳,早在明朝年間就已躍上史頁。明末,文人董應舉在「偵倭史料」上說,東引有南風澳與布袋澳兩澳。南風澳指的是南澳,而布袋澳則是指清水澳,昔日居民稱西引為「深水」。


事實上,清水澳的「清」字,是國軍進駐後的誤植,原來正確的名稱是「深水澳」。因為從外海向澳內望去,海域頗深,可泊憩千艘漁商船,因而得名。明朝稱呼的布袋澳,到了後來改稱深水澳,是由於明清之間數百年,外島歷經三次「遷界」,因此,地名稱呼迭有變更所造成。國軍進駐後,又因居民與部隊語言隔閡,溝通不良,軍方誤稱「深」水澳為「清」水澳,以至於今。


清水港位於西引島的中心,v字行頂部,為向東南方開口的布袋型簡易港澳,其背山山勢雖不高,但足以擋住強勁的東北季風,過去是東引地區最佳的天然避風港。早期曾是補給港口,貨物在此進出,商船停滿整個海面,港邊人聲雜沓,熱鬧萬分。在東、西引兩島之間的橋樑開通後,中柱港開始啟用,清水澳就逐漸廢弛,如今人煙罕至,只剩下被浪掏空的水泥碼頭。


***************************************************************************************************









后澳


由於位在清水澳後方而得名。昔日民眾稱「土塘裡」,也就是「土塘裡面澳口」之意。其東南方山頭,標高 119 公尺,是西引第三高峰,因為后澳的關係,軍方地圖標示為「后澳山」。


后澳過去因為軍事管制的因素,長久以來鮮少有人能夠深入底下一窺究竟。從上向下望,雖然海蝕門和海蝕柱的景觀都能映入眼簾,但是若非親身走到后澳礫灘,並進入海蝕洞,絕對是難以真正測知后澳岬灣的地景之美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遠眺宛若一隻巨腳挺立在礫灘上的海蝕門景觀,也只有身歷其境,才能感受到后澳的地景資源豐富及美麗。


西引島沿岸的海蝕地形是非常壯觀的,而后澳的海蝕地形尤為其中之最。不管在什麼樣的天氣情況之下,后澳都能呈現出不同的孤寂美感,兇猛的海浪打在海蝕柱上,激起壯觀的浪花,實在叫人難以忘記。廢棄崗哨有一詞云:『島國邊境,波濤萬頃,崖巔崗哨,風中孤立。』就頗能傳達此種心境。


 


***************************************************************************************************




東澳


位於西引島東面,因地理位置而得名。與東引島北澳遙遙相望,昔日東、西引間連堤尚未完成時,每逢南風季節,交通船都從北澳駛往東澳,因此,東澳與清水澳都是昔日西引交通樞紐,但今已沒落。東澳南方有一海蝕洞,位在蓮花園山下方,從海上望去,狀似灶口,漁民稱「灶坑」。


想要在礫灘上嬉水或觀潮聽濤,東澳堪稱是東西引數一數二的最佳澳口;如果造訪的時間是冬天或是漲潮時候,登上旁邊岬角,觀聽浪潮拍擊礁岩發出的怒吼聲,或者回望中柱港和東引最高山恩愛山,也是展望甚佳的角度。東澳的植被景觀也相當豐富,馬祖石蒜、紅花石蒜、狗娃花和多種濱海植物都可以在這兒找到。海蝕門景觀、短草的海岸山坡地,都是東澳吸引遊客的魅力所在。


東澳南方與灶坑北方有一廢棄據點,稱「柏生據點」,該據點在民國70年代某日颱風來襲,海水從據點砲口湧入,據點班長鄭柏生為了撿拾阻擋砲口的木板,因公殉職。為紀念這位英勇犧牲的班長,於是命名為「柏生據點」。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